共享单车鼻祖现状:摩拜靠美团还债,ofo已彻底摆烂“天降横财!”

2023-12-22
来源:网络整理

“朋友们,时隔6年,摩拜单车的押金终于可以退了!”

10月13日下午,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称,成功收到摩拜单车299元押金退款。

没有人会怀疑他们的喜悦。 毕竟,近年来,用户从摩拜和ofo那里拿回押金太难了。 看了太多总部维权、数万人排队退押金的新闻,终于成功拿回299元押金的消息已经够让人兴奋的了。

六年前,在共享经济的浪潮中,摩拜和ofo迅速衰落。 摩拜被美团收购仍不明朗,ofo只是遭遇经营不善。 这些平台上的存款没有及时返还,已经成为很多用户心中永远的伤疤。 组织线上线下维权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押金成功退还的喜悦和攻略,已经成为这个“维权联盟”的日常。

美团接管摩拜多年后,仍在积极退还摩拜当年欠下的用户押金。 这一做法无疑为其企业形象“加分”。 然而,比单次退还押金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类似的“网络套路”再次发生。

共享单车鼻祖现状:摩拜靠美团还债,ofo彻底破产

“天降横财!”

当吃瓜群众在微博上偶然看到这条帖子时,一定会很好奇:当事人是中了彩票,还是公司年会上中了头奖,还是无意间发现自己是流落民间的逃亡公主/王子? ?

答案是否定的。 这位网友只收到了摩拜单车返还的299元押金,这是他应得的。 当年,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勇敢地“收割”,如今却只能在平台“反羊毛”时承认自己倒霉。 当他们拿到自己的押金时,如果算上299元的话,他们感觉就像是一笔意外之财。 几年下来的利息,对于这位网友来说,其实是一种损失。

在互联网平台上,摩拜、ofo押金退款的话题,一直是职场“社畜”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每隔一段时间,“押金退款”就能重回热搜圈——或许只是因为网友太受伤了。 深的。

事实上,这并不是摩拜单车第一次因成功退押金而引发关注。 早在去年8月,“摩拜可以退押金”的词条就成为热搜话题。 当时,摩拜单车新东家美团很快做出回应,称最早在2018年,用户就可以在美团APP和小程序上申请退款。 “这不是新消息。” 随后,有网友也晒出了自己之前退款成功的截图,调侃称“感觉原本要收到的299元都飞走了”。

(图片来自微博)

或许是因为“信息茧房”太过强大,或者很多用户不知道可以去美团申请退款,所以这样的场景在网络上反复出现:

“网友惊讶摩拜单车可以退押金——纷纷在社交平台上互相转告——有人惊讶,去美团APP申请——还有人开玩笑说押金已经拿回来了,好像错过了一样一大笔钱,”继续循环。 现在有网友再次发现摩拜单车可以退押金,很可能只是因为信息不充分。 事实上,美团一直为用户提供退款渠道。 最有趣的是,每一位成功拿回摩拜押金的网友都不忘附上一句话——“XX的ofo,押金什么时候退!!”

(图片来自微博)

有一说一,虽然结局不太好,但在押金退还这个话题上,摩拜单车的口碑还是比ofo好。

在退押金方面,ofo与摩拜方向不同的根本原因仍然是“钱”:在意识到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风险后,摩拜在关键时刻接过了美团伸出的橄榄枝,并ofo却固执地拒绝了滴滴的收购邀请。

2018年4月,美团出价37亿美元全面收购摩拜,并拨出3.2亿美元作为未来流动性补充,为未来用户退款提供资金支持。 在宣布摩拜APP和微信小程序将于2024年停止服务后,美团还允许老用户用原账号登录美团APP,继续使用原摩拜账号的充值余额和骑行卡套餐。

接受美团收购后,摩拜创始人胡巍伟及核心高管实现了财务自由。 核心创业团队、美团和用户各得其所,实现共赢。

摩拜收购尘埃落定后不久,滴滴也有意重启ofo收购谈判,并计划用半年时间完成该项目。 但ofo高层态度十分坚决,公开发表声明否认上述消息,并坚称将“保持长期独立发展”。

ofo并不想被巨头掌控,但它的野心大于实力。 接下来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 2018年12月,在ofo最后一次公开表示“对欠下的每一分钱负责,对每一个支持ofo的用户负责”后,创始人戴威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更令人失望的是,ofo后来又发明了一系列“缴纳押金退款”的“俏皮操作”,进一步遭到用户诟病。

例如,2024年底,ofo推出“邀请好友帮忙退押金”活动。 用户邀请好友到ofo购物,最高可获得购物金额40%的返现。 此外,充值400元/800元,还可获得99元/199元押金返还。 神操作。 用户实在不敢接受ofo提供的“富贵”优惠。 你不用退我的押金,但如果你还侮辱我的智商,那就太欺负人了。

ofo创始人微信_创始微信的人是哪位_微信创创始人

时至今日,ofo仍欠下大量用户押金,戴威也被天猫等投资者起诉要求赔偿,并背负数十项销售限制。

客观地说,摩拜单车用户顺利拿回了押金,这对于还在为押金退还而烦恼的ofo用户来说,并没有真正的帮助。 毕竟ofo的创始团队早已分崩离析。 创始人戴威远赴美国,有传言称他将再次创办连锁咖啡品牌。

面对“糟糕”的互联网平台,用户能做的并不多。 除了时不时地在社交平台上发泄不满之外,他们只能等待自己的良心去发现(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

共享单车一统天下,领先平台力求“健康发展”

摩拜和ofo曾被视为互联网现象级企业,甚至是互联网模式创新的标杆。 他们的人气很高,但出道巅峰期却又如爆炸般迅速下滑。 整个过程很尴尬。 但平心而论,摩拜和ofo也并非没有贡献:它们推动了共享经济概念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普及,类似的商业模式在共享充电宝、共享电单车等行业也遍地开花。

ofo退出历史舞台后,共享单车行业经历了几波浪潮。 目前,国内已形成美团、哈罗、滴滴轻爵三足鼎立之势。 (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共享单车市场及用户行为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用户选择最多的共享单车品牌前三名分别是哈喽、美团、青桔,对应比例分别为62%、61.2%、56.8% ,三者具有可比性,与以下品牌存在数倍差距。

(图片来自艾媒咨询)

那么在吸取了摩拜、ofo的失败教训后,美团、哈喽、滴滴轻聚三大巨头的生意是否更加红火了呢?

这有点难以回答:是和否。

积极的一面是,美团和滴滴财力雄厚,有阿里巴巴(和蚂蚁)的参天大森林为后盾。 不再需要收取押金来获取开发资金,用户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相比ofo的疯狂扩张,吸取教训的新玩家更加注重发展的安全底线。 最昂贵的方式就是推出各种骑行卡,这对用户有利,对平台有害。 有人说,本质是打折而不是“花钱”营销。 基于此,平台不再担心不断失血以致无法生存。

不利的一面是,共享单车平台赚钱仍然困难。 前段时间的涨价和权益调整引发了一轮批评。 今年以来,共享单车三大巨头因涨价频频登上热搜。 其中,成都美团单车单次骑行起步价由1.5元/30分钟调整为1.5元/15分钟,哈啰也将价格调整至同级。 青剧的规则比较灵活,前15分钟收费1.5元,之后每10分钟收费1元。 不久之后,微信、微信等更多城市也实施了相关调整。 此外,原本优惠的自行车卡福利也缩水了,这让官媒不禁发问:“一些城市的共享单车已经比公共交通贵了,骑自行车是不是比坐公交车更好?” 甚至有媒体开始讨论:我们的城市是否需要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服务? 它给城市带来的价值和损害是什么?

事实上,共享单车平台也有自己的难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成本太高。 美团和哈罗不再无序扩张,也不热衷于烧钱营销,但单车的上线、日常维护、产品磨损后的更新以及平台技术支持都需要巨大的成本。 平台要“生存”,就必须产生正现金流,因此涨价是必然的。 然而,对于习惯了廉价甚至免费服务的用户来说,接受“互联网服务越来越贵”的趋势并不容易。

免费的是最贵的。 我们再也不能“只记得食物,不记得饮料了”。

除了共享单车,共享经济在其他领域也蓬勃发展。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在相应业态不发达的城市。 人们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比如,疫情后很多游客去香港,手机没电了,发现街上基本没有共享充电宝可以租。 如果想要收费,只能去便利店或者商场指定区域收费。

但共享经济平台的担忧也类似。 与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也因涨价而被称为“充电宝杀手”,头部平台的利润率仍徘徊在较低水平; 共享按摩椅的商业化进程受阻,在商场、高铁站、电影院等大规模使用后,未能赢回消费者的青睐,反而因问题而受到不少差评比如清洁度...

事实上,共享经济的本质是“租赁经济”,强调的是产品/服务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多人在不同的时间共享同一个产品,相应的服务自然就减少了。 但问题是,要实现分时共享,就会有相应的管理成本,比如技术、运营等,结果就是:“最便宜的就是最贵的”。

对于用户来说,支付宝等平台的免押金认证已经成熟。 人们不再需要担心押金,但不得不接受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的趋势。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钱一分货”、“羊毛出自羊身上”。 我们可以说很多实话,但有多少人愿意听呢?

最后说一下押金的退还问题。 不少用户遭受了“押金不退”、“健身房倒闭”、“教育培训机构跑路”等损失。 很可能他们已经被骗过一次甚至多次“存款”和“预付”资金,但在商家强大的优惠吸引下,很多人仍然忍不住“预付充值”。

就在几天前,“互联网鲜花平台”花加宣布经营状况不佳。 它停止支付工资并停止送花。 不少用户再次被“背后捅刀”。 小雷的朋友刚刚在花家买了价值数千元的鲜花。 预定的包裹化为泡影,我不知道如何取回。 “我不再信任互联网平台的充值服务。 如果你想要它的折扣,它就会吞掉你的钱。”

对于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用户来说,恐怕以后还要更加小心、牢记。 不管叫什么名字、套路,只要是能让你“先交钱,过一段时间再得到服务”的,都要谨慎。 毕竟,钱在自己口袋里才是最稳定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