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用户基数超过8亿,这意味着每10个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就有7.2个在使用短视频产品。 头部短视频平台呈现出“两超多强”的现象。 2018年6月起,抖音、快手相继推出教育政务账号项目,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入驻并开通。 他们利用短视频来提高大学的传播能力。 短视频平台已成为高校网络思政新媒体的重要载体。
1、短视频赋能高校新闻宣传
短视频主要以碎片化形式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进一步促进了用户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2018年以来,短视频逐渐成为高校政务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时间布局来看,各短视频平台上线教育政务号项目的顺序为:抖音>哔哩哔哩>快手>央视>视频号。 从居民数量来看,以校名认证的官方抖音账号有900个,快手官方账号400个,央视官方账号200个,哔哩哔哩官方账号200个,视频账号100个。 从内容类型上看,基本与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定位相关,大致可分为:重大新闻、社会热点、时间节点、典型人物、校园文化、科研动态、学习生活。 短视频在推动高校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满足用户碎片化阅读需求,提升新闻推广价值。 短视频平台鼓励用户用文字和动态图像的视频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 用户不仅可以转发分享,还可以实时评论,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 这种呈现方式的改变,既满足了大学生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又打破了以往宣传部门传统、单一、被动的工作作风,从而增加了新闻宣传的价值。
2、重大事件立体展示,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短视频作为新技术带来的新传播方式,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陷。 特别是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可以从第一时间、第一场景、第一需求的角度进行信息采集、生产、加工和发布。 不仅实现了新闻报道声音的有效更新,丰富了新闻报道形式,在新闻表达上也具有明显优势。
3、立体传播矩阵平台构建,提高新闻传播时效性。 高校政务新媒体转向短视频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短视频平台本身就是一个聚合平台。 在有效拓展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渠道的同时,微博、微信等社交渠道账号以及今日头条、百家号等社交媒体账号也应形成立体化、多元化、互动化的传播矩阵。 这将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和舆论宣传的聚集优势。
2、高校短视频运营存在的问题及模式创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校短视频在内容生产、平台运营、组织运营等多方面都存在相应问题,亟需模式创新。
(一)内容生产模式创新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内容同质化严重。 主要原因是他们选择了PGC内容制作路线。 PGC型内容运营对内容生产控制严格,基本采用“评论+推荐”的方式。 虽然能够满足新闻推广任务,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非常明显,缺乏社交、有趣的传播元素。 ,也缺乏短视频竖屏的叙事思维意识。 这意味着高校新闻推广工作只是改变了平台,而没有相应改变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高校短视频内容制作要打破这条PGC路线,调动UGC的力量,打造PGC与UGC并存的短视频制作模式。
1、建立贡献奖励机制,打造UGC式创作模式。 在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不仅是媒介内容的接收者和传播者,更是内容生产的创造者。 UGC式的创作模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内容生产的兴趣。 UGC式创作模式实现了集拍摄、编辑、上传、播放于一体的视频制播流程。 不仅减少了专业设备和人员的投入,以及前期所需的时间和金钱,而且释放了用户的创造力,激发了用户生产力。 在叙事形式上,它打破了传统视频讲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的形式,直接压缩或消除开头和结尾,瞬间展现高潮,实现秒级反应。 因此,非常适合UGC创意模式对社会热点、时间节点等内容类型的报道。 但由于这种创作模式会导致用户提供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并且容易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宣传部门需要建立提交奖励机制。 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参与投稿; 另一方面有利于筛选优秀者。 作品丰富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类型。
2、注意UGC与PGC之间的依赖关系。 由于UGC型创作模式旨在鼓励大学生参与投稿,丰富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类型,因此属于大学生业余创作行为,不具备持续创作的条件。 它呈现出即时性、社交性、娱乐性的特点。 因此,有必要将UGC创作模式与PGC创作模式结合起来。 高校正式推出校园新闻、典型人物、科研动态等类别的统一化、风格化、栏目化内容作品,吸引师生参与UGC创作模式。 。 例如,2024年2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快手与中国大学生共同在线发起“大学生手拉手舞接力”,吸引了70余所高校参与接力,超过1000万快手用户观看,也带动了一批大学生参与UGC创作模式。 此外,在高校短视频新闻推广中,还必须注重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固定关系、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连续关系、故事与故事的贯穿关系,从而发挥完整性和连续性的作用。
(二)平台运营模式创新
高校抖音、快手等不仅成为与校报、新闻联播、微博、微信同等的校园宣传媒体载体,也成为高校网络思政新媒体的主阵地。 但由于高校正处于短视频探索实践阶段,人才队伍建设和硬件设备缺乏,导致新闻宣传效果不佳、立场意识“弱化”、主流意识形态“淡化”。 因此,在平台运营方面,高校短视频应建立矩阵联盟,聚焦线下应用场景,打造“短视频+校园”生态服务圈。
一是建立以学校公众号为主体、二级学院(单位)号为支撑的短视频矩阵联盟,整合学校信息传播资源和新闻宣传资源,加强平台间沟通协作,建立短视频联盟。矩阵联盟,实现有效联动。 形成传播合力,提升传播综合影响力。 二是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优势,关注线下应用场景,打造“短视频+校园”生态服务圈。 “短视频+校园”生态服务圈是直接连接校园场景和大学生、建设线上线下综合性在线大学的关键举措。 高校利用短视频平台的产品技术优势和资源聚合能力,开展“短视频+直播”、“短视频+招生/就业”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使教师、学生、校友和公众足不出户即可轻松参观。 您可以在线工作、学习、参观校园等。 2024年3月,快手与微信大学联合推出“珞珈春天,樱花盛开”系列直播,以在线赏樱花为切入点,结合校史故事、人文建筑、学生校友、校园生活等。 ,两场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700万,点赞435万。
(三)组织运作模式创新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短视频团队都属于党委领导下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如江南大学新媒体工作室微视频工作室、陕西师范大学韦尚工作室视频部等。 这种模式是在新媒体运营团队的基础上增设一个部门。 与原剪辑部、摄影部、运营部并行组建。 他们分工明确、协作高效,能够有效整合组织资源,充分发挥组织优势。 ,形成合力,共同运营和维护多个新媒体平台。 少数高校的短视频团队是以校园电视台为主体的运营团队,如清华大学校园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校园电视台等。 此前在校园新媒体的强大攻势下,校园电视台面临着收视率下降、影响力下降、话语权丧失的致命发展瓶颈。 直到短视频快速发展,才爆发出增长活力。 他们一般依托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出海,不断转变创作理念,创新传统节目、开展短视频创作等,直接向新媒体平台输送制作内容,焕发新活力。
无论是在新媒体部门内增设短视频运营团队,还是将校园电视台团队改造成短视频运营团队,这些模式之所以在今天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们可以在现有人员编制不足、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使用。无法解决。 帮助高校有效完成硬任务。 然而,随着高校新媒体平台数量不断增加,同质化趋势日益严重,构建一体化的媒体生产协调机制刻不容缓。 要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渠道传播”的工作模式,即首先由剪辑人员整理素材、创作草稿、粗剪视频、发布统一审核。 然后运营人员根据新媒体平台的实际需求细化编辑流程,严格审核,统一发布。 这既保证了新媒体平台的有效利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又优化了人员队伍结构,提高了工作效率。
3、高校短视频整体创新方向
创作更多充满正能量、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优质短视频,是高校发展短视频、做好新闻宣传的核心要素。 要真正形成高校新闻宣传的大方向和格局,高校短视频必须打破现有体制机制的限制,回归高校的教育属性。 通过客户中心建设、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利用短视频进行宣传的能力。 能力。
1、建立短视频拍摄中心,打造官方MCN机构。 依托高校短视频矩阵联盟,成立短视频拍摄中心。 第一步是建立“网络名师工作室”、“网络思政工作室”等多个工作室。 一方面,聚焦互联网立体教育建设,打造“短视频+校园”生态服务圈,如江南大学唐忠宝教授的“包哥说”节目; 另一方面,围绕落实教育主体责任,在党委教师工作部注册下,邀请专业教师、辅导员在短视频平台注册开设教师个人账户,打造“知网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把“说”变成“说”,比如中国政法大学朱伟副教授。 快手账号。 第二步,发布大学生“短视频创作人才成长计划”。 通过招募和吸引有志于短视频创作的学生加入短视频拍摄中心,我们将提供扶持资金、发布渠道和专业培训,培养一批人才。 优秀短视频创作人才,构建立足我校的短视频创作人才成长体系。 这样,既能适应时代潮流和传播方式的变化,突破新闻宣传工作现有瓶颈,又能让短视频反向赋能新闻宣传工作。
2、加强人才培养,将短视频纳入课程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 高校短视频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培养。 一是构建学生阶梯式培养机制,按照“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顺序,分年级、分层次、分步骤进行项目化培养。 新生掌握“稳镜头、取景、找角度、抓细节”等基本技能。 大二学生通过大型直播、宣传片拍摄、专题片拍摄、采访拍摄、Vlog拍摄等方式掌握专项技能,大三学生则提高制定话题策划、把握团队分工、管理公众号等综合技能。 二是引进相关专业课程,让学生团队系统学习稿件写作、摄影技巧、音频制作、视频剪辑软件、新媒体平台运营等专业技能。 党委宣传部要充分征求教务处意见,围绕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开设学分制选修课(新媒体方向)。 三是高校宣传部门要与地方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共建短视频实习实践基地。 双方应结合当地特色和工作实践,联合开展短视频课程实践教学,如短视频营销、围绕当地农产品营销等。 直播带货,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短视频策划、拍摄、后期制作能力。
3、加强与短视频公司的分工合作。 高校短视频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校园内,而必须走出校园,加强外部合作,与短视频平台建立联合工作组,提高高校短视频推广水平。 一方面,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可以为高校公众号提供流量支持,对内容进行加权推荐、曝光倾斜和重点曝光,将优质内容精准推送给广大用户观看; 另一方面,大学可以提供平台生产优质内容,尤其是在重大宣传节点,如开学季、毕业季、教师节等,双方共同策划、共同推出线上主题活动加强平台用户与大学之间的互动。 这样,只有表达好大学的声音,讲好大学的故事,树立大学的良好形象,才能实现共赢。 (作者李凌为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杨涛为江南大学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