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一批帮助网友解决情感问题的主播。 他们能在几分钟内解决日常生活中复杂的矛盾纠纷,吸引了大量中老年观众。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情感主播经常以“调解”为幌子自编、自导、自演,编造虚假故事。 实际目的是带货。 他们销售的商品大多是假冒伪劣商品,涉嫌欺诈。
编造故事“卖惨”粉丝超千万,有的则上万
记者以“情感主播”为关键词搜索多个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发现,在“正能量”标签下,屏幕上充斥着匪夷所思的伦理故事,比如“前男友掏肾捐献”。给了他的女朋友,却选择了消失。” “我丈夫去世六年后,我们在工作中再次相遇”等。
一旦你关注了某个情感主播,平台就会继续推送类似的情感主播。 在直播间里,主播通常以接受“客户”请求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冲突调解、纠纷解决。 开播后,主播利用“大家点赞达到10万,我联系客户端调解”的噱头,积累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和人气,后台也会相应分配更多的流量。
从夫妻吵架到婆媳争吵,从赡养纠纷到虐童,视频或直播中,主播们不断上演着“调解矛盾”的戏码。 故事的主角有的是身患绝症的小男孩,有的是被孩子虐待的母亲。 他们都因为自己的“悲惨经历”而向情感主播留言“帮忙”。
主播们时而严肃,时而热情。 接通后,短短几个小时,看似极其尖锐的矛盾总会在“暗中”得到解决。
记者调查发现,抖音情感主播粉丝数从千万到上万不等。 一些粉丝数百万的主播,直播观看人数往往超过10万。
不仅是直播,一些主播账号还以短视频的形式播出“连载”。 一个名为“戴斯格”的抖音账号迄今已播放短视频200余条,粉丝超过540万,点赞量超过4600万。 单个视频最高点赞数超过280万。
《卖惨》的内容获得了大量中老年观众的信任。 视频中当事人的无奈、恐惧、欺骗,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赢得了他们的同情。 比如,在“给妈妈治病”剧情的直播间里,出现了“这个女孩真善良”、“真孝顺”、“帮帮她”、“等我儿子回来吧”等评论。帮我下订单”。
资深主播王晓燕表示,这些情感主播靠的是团队能力和剧本情节取胜。 人物和故事都经过精心编排和表演。
广西微信市民殷女士的父母今年60多岁。 两人都关注了大量的情感主播,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观看这些短视频或直播。 “他们其实是被这些视频中的戏剧冲突所吸引。有些主播情绪激烈,语言煽动,喜欢道德批评,特别容易让中老年人上瘾。” 尹女士说道。
有的直播赚几万元,还经常销售残次品、假货。
事实上,情感主播按照剧本演绎“跌宕起伏”的故事,制造“冲突纠纷”,充当“调解人”。 最终,他们是为了“吸引粉丝并增加账户”。 粉丝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带货了。
一位情感主播告诉记者,一个拥有1万粉丝的普通直播间,每天的打赏、产品坑费、产品利润等收入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一名粉丝超过百万元。 在直播间,一场直播的收入轻松达到5万元以上。
一位销售电子书的情感主播表示,他的团队在抖音和快手上的粉丝总数约为300万。 球队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球迷打赏,主要用于解决情感纠纷。 在此过程中,吸引粉丝对剧情当事人和调解人进行“鼓励和支持”; 二是销售收入。 由于销售情感咨询电子书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利润极高。 他的团队月收入可达一二十万元。
为了拉近距离,屏幕前的观众被主持人称为“家人”。 “家人都过来,想听听婆媳关系发生了什么,请点击关注或者加入粉丝团。”
当记者进入名为“田姐恋爱”的抖音账号时,主播正在连线一位“客户”直播。 当事人眼含热泪,“真实”讲述了自己被婆婆赶出家门的经历,短短几分钟就吸引了600多名粉丝。
记者了解到,在主播的直播间里,关注主播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但想要成为主播的“粉丝”,则需要支付价值0.1元的豆币。 “成为粉丝并在直播间发言后,用户名将被打上‘家人标签’,成为主播的‘家人’。” 唐是一位热情的情感主播观众,他说。 这部分成为“粉丝”、“家人”的观众,代表着与主播建立了信任和紧密的情感联系,愿意为主播花钱。
情感故事结束后,直播间里往往有很多人在网上进行“假砍价”,而卖的往往是次品或假货。 不少主播纷纷反目成仇“厂家”,要求他们放弃利润甚至赔钱,迫使他们降价或仿制产品。 比如,他们在卖化妆品、日用品、饰品时就“忽悠”:“买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更多客户在直播间解决问题”“厂家直销,绝对最低价,正品”产品”“厂家已承诺交20万元质量保证金,我家在这里放心。”
据一些抖音用户反映,他们在情感主播直播间购买的商品质量差、货品不对、售后服务差。 64岁的微信公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在直播间购买的银饰等商品被鉴定为假货后,她多次联系客服,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在直播间吐槽此事后,她被主播骂为“黑粉”。 ,遭到人身攻击,被赶出直播间。
最近某机构针对老年人在网络上受骗经历的调查显示,“虚假广告”是老年人上网时最常见的风险,占比超过30%。 其次是网络诈骗,占比约22%。 在不同的老年人群体中,农村独居老人被骗的比例高达90%。 在最常见的诈骗场景中,“直播、短视频”功不可没。
情感直播形成完整产业链,平台应加强监管
3月,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关于“卖惨品、演戏、炒作”违规行为的处罚通知》,称平台已对“卖杂货、编造离奇故事、演戏、炒作”等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一些主播通过纠纷调解感情,编造离奇情节,使用同情心等伎俩,最终目的是带货。
记者调查发现,从演员到剧本,从“吸粉”到带货,情感直播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有的微信公众号甚至有《麦手练习手册》的文章。 麦手可以通过单麦或多麦与主播进行交流,也可以找搭档临时扮演角色。 最受欢迎的情节包括出轨、喜欢表弟或表弟。 、农村剧、家庭暴力等
“主播中广泛使用的‘家庭’这个词对观众来说具有情感吸引力。情感主播大多关注道德、家庭纠纷、婆媳关系等,对观众极具吸引力。缺乏社交、欺骗性强的中老年人。”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朱国伟说。
“情感主播编造阴谋推销自己、制造炒作,具有一定程度的欺骗性,涉嫌违法。”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思新表示,有关方面应加大整顿和净化网络空间的力度。
山东日众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冠文表示,通过你我之间的“讨价还价”来诱导消费,先谎称涨价,然后“亏本”降价,是典型的价格欺诈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平台应加大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监管,完善消费者评价机制。
专家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完善平台管理措施,加大处罚力度。 平台未尽到经营者资质审核义务,或者未尽到对消费者安全保障义务,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必须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王思新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中老年人缺少孩子的陪伴,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同时,他们对新技术、新方法缺乏充分认识,辨别力差,容易混淆。 全社会应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提醒和关爱。 此外,消费者应积极举报发现的欺诈行为,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