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单上的这种码不要扫,反复向群友揭露欺诈广告

2023-12-27
来源:网络整理

1月18日,微博话题“快递单不要扫这个码”成为热搜话题,当天阅读量达9500万次。

事件起因是安徽省消保委发出警告,指出快递单上的二维码广告不能保证真实性和安全性,还可能获取个人信息。 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在快递广告上看到带有“免费送货”、“自取”、“1元送货”等字样的二维码,拿起手机扫码,然后一步步步骤被二维码吸引。 诈骗财产或身份信息的内容。

在微信社区团购行业工作的小文看到快递单上有诱人的二维码,以为是官方广告,扫码领取了所谓的电商红包。

但真实情况是,网页上的红包并不是电商平台的红包,而是一个游戏下载界面,所以小文准备选择点击广告页面右上角的退出选项想要关掉广告,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广告不仅页面没有关闭,手机还自动下载了小游戏,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软件。

虽然牛皮癣软件最终被成功删除,但这次经历让小文直言自己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快递广告了。 小文告诉Tech星球,“我再也不会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去扫这类广告了。” 这是未知信息的二维码。” 本以为可以收到一些电商红包,用来网购,结果手机被恶意入侵,差点死机。 小文现在在自己的社区团购群里,多次向群内成员曝光此类欺诈广告,防止他们上当受骗。

小文只是被此类二维码“追捕”的数万人之一。 庆幸的是,这些牛皮癣广告并没有给他造成更大的损失。 但有些快递二维码广告就没那么“温柔”,会采取获取身份信息甚至诈骗的形式,让网民蒙受巨大损失。 再加上如今诈骗技术越来越高明,很多网友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这些二维码背后的“韭菜”。

1.如何用快递二维码割韭菜

据媒体报道,从2024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获悉,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将达到1085亿件,支撑网络零售额近11万亿元。 快递业务快速发展的背后,一系列广告业务也逐渐涌现。

比如有的快递车上会有一些平台广告,有的电商平台会在快递单上投放一些红包广告。 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有些人看到了其中的利润,把一些灰色广告缩小成了两半。 将二维码融入到快递单中,让快递单成为他们灰色业务的“名片”。 它被送到千家万户,最终成为他们赚取利润的“快递”。

对此,Tech星球整理了几种常见的“割韭菜”模式。

微商微信提现软文_微信商用提现要手续费吗_软件赚钱微信提现

一是各种软件下载捆绑广告。 这种广告模式被认为是PC时代的产物。

在PC时代,用户基本都经历过这种捆绑软件下载的体验。 利用网友的粗心观察,下载该下载平台所使用的软件时,会自动勾选其他应用程序,从而将其他应用程序也随之带入。 下载。

如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捆绑下载软件的模式更加“简单化”。 相关人士告诉Tech星球,当网友扫描快递上的二维码,发现扫码内容与快递单上广告的文字内容不符时,​​就会点击“退出”按钮退出界面。 事实上,“退出”按钮是“下载”按钮,是背后平台故意设置的。

点击该按钮后,界面会自动下载捆绑的软件。 如果此类广告背后的平台有良心,只会导致一些无用的应用程序出现在网民的手机上。 如果是不正规的平台,就很难植入欺诈性应用程序和窃取网民移动数据的应用程序,甚至可能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

还有一种利用折扣来获取用户身份信息的广告。 此类广告在快递订单上比较常见。 通过诱人的标语,诱导你扫描二维码,领取所谓的“优惠券”、“漂亮手机号”等。

肖阳就有这样的经历。 小杨告诉Tech星球,他在快递上看到了二维码,可以获取手机号码。 当时他想换手机号码,于是趁着这个机会换了手机号码,于是他就拿起了电话。 我扫描了快递单上的二维码,然后进入了选号界面。 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手机号码后,我按照下单流程,想都没想就填写了自己的身份信息,支付了3000多元。

但两三天过去了,他还没有收到相关的快递信息,也没有人联系他。 他尝试按照原网页上留下的联系方式进行沟通,但号码为空。 最终,他发现自己被骗了,然后……他的真实身份信息也被泄露给了对方。

Tech星球了解到,目前存在各种获取网民身份信息的广告。 他们不仅要求网友索取手机号码,还要求网友索取保险、信用卡等。

最后一个常见的模式是广告,总是让网友陷入小游戏提款的陷阱。

微商微信提现软文_软件赚钱微信提现_微信商用提现要手续费吗

此类广告大多以小游戏的形式出现。 小游戏表明会给玩家一定的现金奖励。 例如,玩到一定关卡后,会给玩家几块钱。 然而,当用户想要提取现金时,系统往往会使用游戏作为奖励。 必须达到一定金额才可以提款,后续系统将不允许玩家成功提款。 玩家在玩游戏时难免会看到一些小广告,平台通过这些广告产生收入。

比如,“小猪快跑”、“种树送果盘”等小游戏二维码近期出现在快递订单上,吸引网友参与。 网友直言,这些小游戏的套路就是不断提高升级难度,不断设定新的提现要求。 他们不会轻易让用户提现,就被平台欺骗了。

2、快递订单二维码广告背后的产业链

“一切都是利益驱动,利用了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业内人士小星表示,快递流动性强、传播范围广、难以追踪,这给一些以快递为基础的灰色业务提供了强大的传播链条。

据小星了解,快递广告的产业链其实很简单。 首先,广告商与广告客户签订订单,然后快递员负责设计和分发二维码广告贴纸。 投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广告商与快递站或快递员合作,商家也与广告商合作,而这两种广告合作模式在快递圈已经很常见。

Tech星球在网上搜索“快递广告”等关键词时,可以找到大量与线下快递广告相关的招商广告。 Tech星球联系了一位广告商,他表示只要不违法,任何形式的广告都可以做。 它不仅仅是快递单上的二维码,也是包裹内的广告纸。

上述广告商表示,他每天都有生意。 他通常一天能收到200条左右的广告。 每个广告的利润在2元左右,量大还有折扣。 如果按照这个广告主的数据,每个月净利润1万元不成问题。

当Tech星球进一步询问他是如何投放这些广告时,广告商并没有解释,只是说只要有钱,一切都好办。 小星补充道,这类广告商在接到客户的业务后,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将客户的广告变成简单的文案和二维码,然后让客户看一下设计好的广告风格,最终确定设计方案。 计划确定后,将开始交付。

有两种交付形式。 一是与快递公司或配送站合作。 当然,这种行为是各快递平台明文禁止和打击的,但仍然有人铤而走险,希望能赚钱。 他们将广告商准备的带有二维码的广告贴贴在快递箱上,每单赚取1.5元。

还有一种广告形式,就是广告商直接找到业务来源,要求他们在寄包裹时将广告图放在包裹内。 广告主给商家带来的利润也是每单1.5元,这对于商家来说很难不接受。

目前尚不清楚该平台能赚多少钱,但小星表示,与一些领先的在线渠道的广告费用相比,便宜了约30%。 这吸引了正规平台花钱做快递广告,也鼓励了一些灰色行业的人投资快递广告。

至此,一条从上游到下游多方参与的灰色产业链已经形成。 如果只是正规商家或平台的广告还好,但如果被一些有错误想法的人利用,可能会给网友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3、广撒网,千变万化地捕鱼

事实上,除了“快递单二维码业务”之外,其他新的“二维码业务”也不断涌现。

比如,有的居民会在楼道里发现一些二维码贴纸,上面贴着社区的横幅和一些官方条款,号召业主扫码入群。

当商家加入这些假社区群、业主群时,所谓的“群主”就会要求业主将昵称改为“X楼+X房间+姓名”。 “群主”可以轻易获取群主的个人信息,为日后进行诈骗等非法活动提供便利。

此外,一些“群主”还会在群内发送社区提供的所谓带有病毒的链接和二维码。 如果机主无意中点击了这些链接,手机可能会感染病毒,从而可能导致手机信息被盗,甚至导致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内的钱丢失。 此类案例在媒体公开报道中并不少见。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二维码广告业务已经成为割韭菜的新模式,不仅是老年用户,年轻用户也容易陷入这个陷阱。 这种灰色业务之所以层出不穷,是因为生产成本低、利润高、传播广泛。 而且,由于被砍的金额较小,用户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 诸多因素使得这种灰色业务暗流涌动。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全面,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快递舱单上张贴“二维码广告”诱导消费者扫码,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其行为涉嫌欺诈; 诱导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违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可能会受到主管部门的处罚。 用户也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追回损失,共同打击此类行为。

事实上,监管和快递公司都在严厉打击此类行为。 各地警方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比如,微信网警微信公众号就曾发出提醒,表示对于这种扫二维码就能免费领取的“福利”要警惕,千万不要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