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是把用户当作一个没有多少知识的数字,或者给他们贴上所谓的精准标签,其实你还是无法连接到用户。
文字| 袁斯来
编辑|苏建勋
封面源码|IC
即使一年内迭代了1000多个新功能,微信连接用户快速增长至4亿,企业微信仍然希望掌控自己的节奏。
这并不是企业微信产业生态合作总经理李志峰第一次被问到:什么时候进一步开放朋友圈? 什么时候会进一步提高团体限额? 这些人不仅包括商家,还包括生态合作伙伴。
放眼企业服务这个中国仅存的蓝海市场之一,巨头们都找到了自己的赛道,但企业微信更愿意坚持自己的节奏。
“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企业微信有能力连接消费者端,所以我们不用太担心。”李志峰说。 微信这个巨大的入口所能够连接的企业和用户无疑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B端用户也深知这一点。
在这个流量被不断拦截、分割的时代,大家都希望能进一步探索微信这个看似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也让各类进入者对“私域流量”这个命题非常痴迷。 有的是基于这种模式的营销公司,有的是游走在灰黑地带的寄生虫。
当李志峰提到“私域流量”这个词时,他感到背后的无奈。 “既然全行业都这么叫,我们也提一点,这样有利于解决大家语言统一的问题。”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的深水天然具有“私域”的特征,但李志峰等人却不愿意用“私域流量”这个词,因为“人不能算是流量,无论商品如何”和市场,出发点是人。” '。”
这可能是微信价值观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一个小时的采访中,李志峰反复强调:“人就是服务”。
因此,企业微信诞生三年后,直到2024年底才暂定开放更多功能。 企业微信3.0版的更新功能让营销从业者和商家兴奋不已,但他们显然还有更多的期待。
此版本更新充满限制:员工可以向客户朋友圈发送内容,但每天只能发送一次; 客户群升级了,终于从原来的20人到100人。经过疫情的爆发式增长,目前仅维持在500人。 “我们也在讨论什么时候采取下一步行动,我们没有说不做,但是否放开、何时放开,必须以用户的利益为出发点。” 李志峰说道。
当行业对于在线服务还不够成熟时,他们选择放慢脚步。 “我们都知道开放并不复杂,只要敲一下键盘就可以开放。但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开放到100人,是因为我们看到行业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提供良好的服务比群发消息更重要;连接建立后,单纯吸引新用户不再是主要目的,而是为现有用户提供持续的服务。”
企业微信就像置身于河中央,承担起桥梁的任务,连接企业和用户。 李志峰等人努力寻找或维持海峡两岸之间的微妙平衡,因为有时候,这一方和另一方的利益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例如,用户不想根本不会受到打扰,但商家和服务提供商(ISV)却希望“永远推动”不眠之夜”。
平衡这个问题的思路有很多,可以从内部产品、销售、市场的角度,也可以从生态反作用力的角度思考。 从生态角度来说,他们选择寻找自己的同路人,即愿意以更细心、更贴心的方式提供服务的ISV,而不是粗暴的流量交易。
企业微信继承了微信对团队合作的克制——“精英状态”,不扩大团队,专注研发,最终不做具体应用。 他们希望给ISV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平台与行业建立良性互动。
此次我们采访了企业微信产业生态合作总经理李志峰和企业微信服务商微盛·奇维管家创始人杨明。 他们谈论了私域流量、营销服务、SCRM的快速崛起以及企业微信的未来发展。 以下是采访摘录:
问答
36氪:整个2024年,企业微信将更新27个版本,迭代1000多个新功能,比过去几年的总和还多。 能否谈谈2024年团队的工作状况?
李志峰:疫情之前,其实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但疫情开始后,大家基本上元旦就开始上班了。 疫情导致数字需求爆发式增长。 首先是医疗行业的解决方案。 我们还花了很多时间来扩大医疗行业的需求。 春节过后,当有停课但不停止学习的号召时,我就开始从事教育行业。 真是24小时不间断工作。 当然,公司也提供了担保。 腾讯云有底层支持,对于扩展在线会议的数量和容量有很大的支持,所以不会出现过多的技术问题。
总的来说,去年是忙碌而充实的。 虽然会有焦虑,但我们确实看到很多B端用户从无到有地使用SaaS服务。 医疗和教育行业之后是零售和餐饮行业。 作为数字助理,我们帮助加速这一过程。
36氪:2024年疫情稳定后,流量减少如何应对?
李志峰:首先,企业微信整体数据不降反增。 经过疫情的教育,以往还犹豫不决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 以前他们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现在他们认为这是重中之重。 不过,在线会议、直播等功能确实出现了一定的流量下降,而且我们并不孤单。 几款主要产品都经历过这种情况。
但复工复产对于整体经济复苏肯定是有好处的。 即使客户选择不同的产品,教育市场的工作去年已经完成,环境和氛围总体有利于企业级服务的发展。
36氪:既然发展这么快,你们有扩大招聘吗?
李志峰:征兵增长很小,我们还处于精锐部队的状态。 这是微信一贯的理念。 我们不会大规模扩张。 关键是要打通生态系统。 另外,如果资源过于丰富,团队的精力反而会集中在资源上。 需要明白一件事,做好产品不能靠流量补贴。
第二,我们不扩大团队来保护我们的合作伙伴。 企业微信注重产品团队和研发。 如果快速扩张,必然会做出特定的应用,这对行业是有害的。
36氪:企业微信官方,包括你个人,过去都没有提到私域流量。 为什么?
李志峰: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不能把人当作流量。 所谓“人就是服务”,无论人、物品、场所,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人。 服务好人、经营好人,远比“我不太了解他,但我知道他可能是广义上的流量”要好得多。 ”。如果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数字,你对他还是不太了解,或者给他贴上所谓准确的标签,你还是无法真正联系到他。这不是我们提倡的。 。
有人给我们贴了很多标签,比如中国最大的私域流量运营工具等等,但我们官方不提。 既然全行业都这么叫,我们就稍微提一下,帮助解决和大家统一语言的问题; 但说到倡导,我们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没有企业微信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灰黑产品和破解工具。 可以满足部分商家的需求。 但你必须明白,业务需求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他们有无限的客户需求,我们无法满足,也不鼓励。
36氪:商家的需求确实非常迫切。 你会有多开放?
李志峰: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以朋友圈为例,我们不建议进一步开放朋友圈,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考虑。 当然,企业微信也在迭代,我们也在讨论什么时候迈出一步。 我们并不是说我们不会这样做。 是否放开以及何时放开应该根据用户的利益而定。
在没有企业微信的时候,微信从来没有说过可以无限满足商家随意推送的需求。 以前因为有人做灰品、破解工具,吊起了商家的胃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是在无限地满足商家的需求。 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权益。
从长远来看,我们不会满足于这些(无限开放功能)。 我们将进一步帮助他们管理他们的促销意图。
我们希望提供有温度、有技术含量的服务。 如果群发有GMV,那为什么还要专门雇人来服务呢? 我们认为这不够健康。
商业的本质没有改变,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最终的竞争力。 我们的工具使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联系。 过去的单向联系现在变成了双向的、更深层次的联系。 这本身就为在线服务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36氪:你打算什么时候进一步开放群和朋友圈的上限?
李志峰:我们和微信的合作每年都在增加。 比如今年我们开通了微信视频号。 但我们有一个坚持的理念,所以总体上比较保守,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我们正在讨论,但是否放开、何时放开,应该根据用户的利益慎重考虑。
商家反映的需求确实不少。 至于成团上限,2019年我们的成团上限是100人,疫情来袭后是200人。 控制能力足够好后,就开放给了500人。
苹果控制了系统,因此可以制定规则,甚至损害开发者对用户的短期利益; SaaS领域的平台掌控者,也将制定生态规则。 企业微信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您会更关注C端体验还是B端客户的需求?
李志峰:其实这是一个比较难做的事情。 因为毕竟你提供的是企业级服务。 如果你问微信,它会很简单地告诉你,它会优先考虑C端用户的需求。 企业微信可能会相对更多地考虑B端的需求。 但我们毕竟把企业称为“微信”。 从一般逻辑来看,如果某些合作伙伴损害了C端的利益,我们也建议他们做出调整,而不是让C端接受。
此外,我们在合作的同时,也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我们更坚定的合作伙伴也会担心C端的体验。
36氪:中小企业没有多余的服务团队。 他们的门槛是否太高了?
李志峰:很多大企业都有自己的IT团队,但很多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是数字化转型的后发者。 我们没有任何超级独特的功能。 我们做到的就是打破僵局,让从来没有使用过工业互联网工具的企业能够使用它们。 因此,我们刻意追求企业微信和个人微信的一致性,尤其是与个人微信无缝对接的前端界面。 是的,你可以完成从0到1的过程,没有任何学习门槛。 我们需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打破僵局,先进来,然后延伸到N。
36氪:现在很多人对原生企业微信系统心存疑虑,认为它无法实现精细化运营。 例如,活动推广需要第三方工具的支持。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李志峰:企业微信和生态伙伴是优势互补、优势互补的。 我们很高兴看到第三方工具得到用户的认可。 每次和合作伙伴见面,十之八九都会问:你能做这样那样的功能吗? 如果你想这么做,我们就得想其他办法。 企业微信非常克制,我们放弃了很多原生功能。 你必须明白什么是好的状态。 是独自一人做所有事情还是让百花齐放? 平台团队做得越多,合作伙伴的空间就越少。 底层连接做得好的公司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做不做、做多少、给ISV留有空间吗? 很多类似的企业与行业存在冲突,我们刻意回避。
杨明:企业微信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标签。 事实上,同时标记三五个用户是非常容易的。 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但他们没有这么做,因为这也给了ISV空间。
36氪:今年SCRM很流行,但企业微信并没有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SCRM。 为什么?
李志峰:SCRM确实很流行。 奇维管家、奇维助手有9、10个型号,都是SCRM。 这一品类的流行部分是由资本推动的。 就连做HR的人也会被问:如果你能搞SCRM,我就投你一票。 我真的很喜欢这条赛道。 我和我们的经理Ted说,SCRM非常受欢迎,开发商和资本很热,但我们希望服务商冷静下来。
我们认为这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吗? 而不仅仅是投钱去做,本质是做出一个客户会接受的好产品,而不是仅仅给投资人讲故事。 在如此火爆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服务商能够冷静下来,不要破坏事态。
36氪:除了招商,为什么SCRM如此受欢迎?
杨明:大背景是企业微信本身在成长,SCRM是在企业微信上成长起来的。 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第二个核心逻辑是基于企业微信的SCRM使用门槛特别低,这决定了用户可以使用它; 第三个逻辑是流量时代转向“留存”时代,企业微信在将客户变成线上资产方面具有开创性。 综合这三个因素,SCRM的需求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