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形状是一个长方形的木音箱。 弦架“琴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 一根弦和一个音符按照五声音阶排列。 最早以25弦古筝最多(分为古筝)。 唐宋时期,当时有十三弦,后来增加到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是二十一弦。
通常古筝型号前面带有S163-21。 S代表S形月山,由王训智和苗金林共同发明。 163代表古筝的长度,约为163厘米,21代表21弦的数量。
扩展信息
古筝学校
1.陕西郑
陕西筝起源于中国古筝的发源地陕西。 但现在“真琴声”的古筝音乐几乎绝迹了。 仅在榆林地区,古筝作为伴奏乐器,与扬琴、琵琶、三弦一起出现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 著名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政先生说,这就是“秦筝遗迹”。
筝在榆林虽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远,文化相对落后。 古筝的演奏技巧仍沿袭古法。 右手主要使用两个大食指,左手很少滑行和颤音。 这就是为什么它是古筝最早的演奏方式。 郑氏在陕西地区逐渐失传,无其家谱资料。
2.河南郑
河南筝指的是筝乐“九派”之一,被誉为“中州古调”(或“筝、魏之音”)。 从《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文字来看,郑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建都于微,北宋建都于汴梁(今微),均在河南。 在这一带,民间音乐“郑魏之声”早已流行。 秦征随着迁都流入河南。 与当地民间音乐“筝、卫之音”相融合,发展成为后世著名的中州古调。
3.浙江郑
浙江筝,又名武林筝,又名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等地。 据说,筝是在东晋时期传入建康(微信)的。 到了唐代,它更普遍用于诗歌和写作中。
早在唐宋时期,筝就已从中原流传到浙江微信地区,这就是浙江筝。 近代多以合奏或伴奏的形式运用于民间“丝竹乐”、“杭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