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谈汽车市场| 小米造车,智能电动汽车的下半场和末日已经到来

2023-12-31
来源:网络整理

《说起汽车市场》是《汽车数字化研究与共享社会》的子栏目。 它用数据和专业视角来洞察和解读汽车市场的变化。 内容涵盖行业热点、品牌、人群与需求、新能源、新车、销量等。 等,希望为汽车及相关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抓住行业机遇!

■新能源观察《数字谈汽车市场》

2024年3月30日,小米科技正式宣布,小米电动汽车项目正式立项。

雷军亲自卸任,出任小米汽车CEO,并表示:“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赌上一生所有的积累和名誉,为小米汽车奋斗。”

消息一出,立即火爆朋友圈。 各种媒体分析文章也纷至沓来,有赞扬的,也有质疑的,甚至还给出了优缺点分析和几点建议。

但小米在造车方面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的。 雷军给出了这组数据:75天,85次行业走访交流,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入交流,4次内部管理讨论,2次正式董事会。

如果小米完成了上述准备,还需要我们给出一些不痛不痒的建议,那就显得太“好教”了。 所以我们要讲的是小米造车对汽车行业的一些深层次影响。

新势力2.0

首先我们来看看所谓的新势力造车品牌是如何选择进入汽车行业的。 他们看到了哪些机会? 您如何看待和思考这个行业?

电动汽车小米_小米电动汽车m1_小米汽车电动车

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第一代新能源品牌创始人均具有长期从事汽车行业或汽车相关领域的工作背景,基本具备汽车+媒体+互联网的基因; 2014年左右,他们看到了国家产业政策对电动汽车的长期支持,以及动力形式变革带来的所谓超车机会,也基于特斯拉的先进经验和市场教育进入了汽车行业。

那时,品牌和行业更多地谈论和思考电动汽车。 尽管提到了智能属性,但它们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广泛和明确的认识。 电动汽车仍然被视为汽车。 造车的门槛还是很高的。 蔚来投资200亿美元,小鹏汽车投资100亿美元。 制造能力备受关注,仍被认为是传统整车厂的优势,挡住了大部分潜在进入者。 门外。 理想从一开始就高调宣传拥有100%微信工厂,不采用非合作代工的“不靠谱”方式。

商业模式方面,以产品销售、售后、生活用品销售、辅助驾驶功能订阅为主。 与过去相比,创建功能订阅、生活用品销售更像是汽车行业用户运营的一次尝试和移植。 并且被蔚来证明是可行的。

时间已经来到了2024年。

随着2024年电动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私人用户to C市场的爆发(相应地,2018/2024年很大一部分销量将来自租赁to B市场),更多企业认为时机已成熟。时机成熟了,百度、小米、华为都纷纷介入参与竞争。 以上述品牌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势力品牌与第一代有明显不同:

他们没有直接从事汽车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他们的产品逻辑也不是弯道超车电动车。 他们更注重智力。 甚至智能电动汽车的定义也不像汽车,而更像是一种电子产品。 核心功能是完善智能生态。 在谈到为何进入这个市场时,小米表示:

1、电动汽车时代,造车难度大大降低,电动汽车更接近电子工业;

2、小米的产品经验、商业模式和技术可以复用;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或者汽车,那就是一个。 无论是汽车还是电子消费产品,思维的起点决定了第二代新势力的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将与第一代有所不同。

小米绝对不会是这个行业的最后一个进入者。 当滴滴和美团也宣布生产汽车时,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 核心点在于,新进入者以完全不同的逻辑看待行业和产品。 他们不是“站​​在门口的野蛮人”。

智能电动汽车的下半年和末期

小米和万众期待的华为的入局,彻底打开了智能电动汽车的下半场和收场。 我们从用户、市场、行业三个层面来分析第二代新势力品牌的影响。

电动汽车小米_小米汽车电动车_小米电动汽车m1

用户视角

对于用户而言,小米、华为、百度的进入将加速智能电动汽车的普及。 这里所说的加速,是在第一代新势力加速普及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加速。

我们以技术创新扩张曲线为例:2024年电动汽车渗透率在5%左右,仍处于尝鲜( )阶段。 电动汽车在公众心目中还不是一个可靠的选择。 一方面,电动汽车的使用场景有限,能量补充效率不如燃油汽车高。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第一代新势力品牌在公众心目中或多或少留下了诸如用PPT造车、割韭菜、骗补贴等负面形象。 。

第二代新势力品牌在消费者和大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和产品形象,尤其是华为。 科技形象深入人心,足以支撑其手机等消费产品的高溢价。 这些品牌进入市场后,对早期大众( )和后期大众(晚期)的心理影响和正向教育要远强于第一代新势力品牌。

根据我们之前的调研经验,用户在选择购买电动汽车品牌时,对油车品牌和新势力的态度有很大不同。 一些先锋用户甚至不希望自己购买的品牌有“油”味。 第二代新势力品牌的进入将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

随着市场转向智能电动汽车,用户正加速分化至不同阵营。

市场视角

图片来自网络

4月2日,上面的图片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都能看到。 这次华夏校友会的聚会,让大家感叹小米做的“朋友圈”真是豪华。 我们不妨推测一下,小米进入市场后,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无论是小米还是小米的生态链企业,其产品策略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走别人走过的路,但以50%的价格实现80%的功能。 进入汽车行业后,成功的路径依赖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小米仍会采用这一产品策略。

此外,小米在资金、研发、品牌等方面也拥有强大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除了蔚来、小鹏、理想之外,其他新品牌都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很可能无法获胜。 10年门票。 如果华为稍后进入这个市场,竞争格局将基本确定。

电动汽车小米_小米汽车电动车_小米电动汽车m1

这样看来,智能电动汽车的下半场、最后一场比赛已经到来,比赛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这种说法看似耸人听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在功能机向智能手机转型的过程中,不少品牌依靠联发科MTK芯片短暂崛起,但后来让它们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却是小米。

行业视角

从行业角度来看,百度、小米、华为的进入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竞争的本质,从资源、供应链、产品设计、制造经验等,转向资本、组织能力和效率、产品形态等。 、用户价值管理等。

束表示,车市此前曾提到“布局高线城市的策略”。 当时更多是从经济环境和用户增长的角度来提出的。 今天回过头来看,小米的进入让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维度,企业竞争力必须重构。

根据新的竞争力要求,只有微信、微信、微信、微信、微信、微信、微信、微信等少数城市能够满足品牌人才储备、组织能力和效率、新商业模式示范等要求。 如果品牌总部不在上述城市或无法在上述城市完成自身产品、研发、营销团队的组织能力建设,并复制商业模式,生存将极其困难。

变革前夕

当前的汽车产业既热闹又碎片化:有人坚守传统和交通本质,有人则在智能终端中看到了新的机遇。

这一切就像智能手机普及的前夜:

“汽车是耐用消费品”、“汽车是用来驾驶的”等观点仍然很盛行。 我们不会争论这些观点是对还是错。 我们来看看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手机是用来打电话的”的观点。 它曾经是非常主流的。 如今,我们每个人每天使用手机的4到5小时中,有多少时间是用来打电话的?

如果您想与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可以按照下面的进群指南!

欢迎汽车行业人士加入“汽车数字化研究共享社”互动社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