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再不造车就晚了

2024-01-01
来源:网络整理

本文为深潜原子第270篇原创作品

自从今年3月30日雷军宣布造车将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以来,就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小米动作雷厉风行、坚决果断。 不仅先后注册了小米汽车、米车、米车等商标,还获得了纵目科技、禾赛科技两家自动驾驶厂商的投资,甚至与比亚迪达成合作。 之后,长城汽车传出婚姻“丑闻”。

与华为、百度、滴滴等主要以自动驾驶为汽车业务核心的企业相比,小米一进军汽车市场就明确要造自己的车,打造自己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游戏。 但客观评价显示,无论是与其他率先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互联网科技巨头、汽车制造新势力,甚至传统主机厂相比,小米在技术和经验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汽车制造的核心在于自动驾驶。 资料显示,小米目前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几乎是空白。 与百度、华为等相比,相关专利数量处于劣势。 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小米已经准备不足,尤其是在自身核心技术明显缺乏的情况下。 小米靠10年100亿美元肯定赶不上智能电动汽车新潮流。 招兵买马对于小米来说是必然也是必要的方法。

近日,小米在官网发布了多个自动驾驶职位,并标注为“紧急”,再次引发外界热议——3个月过去了,小米造车方向确定了吗?

01

小米造车先要招人

据小米官方招聘网站显示,目前正在招聘自动驾驶领域的人才,包括数据平台、车辆基础设施、决策规划、毫米波算法、开发工具、前端平台开发、嵌入式软件、控制、感知、预测等。 ,高精度地图,有仿真平台、传感器、算法优化、先进常规算法、超神波雷达算法、激光点云算法、预测、定位等20个位置。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招聘职位的工作地址均显示为“海淀区微信城”,且每条招聘职位信息前都标注有“加急”字样。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小米汽车研发中心总部可能设在微信上”。

△小米招聘

小米做汽车_小米汽车做政府用车_小米汽车做了多少年

从这份招聘信息来看,结合小米此前对纵目科技和禾赛科技两家激光雷达厂商的投资,小米汽车或将采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融合的路线作为切入点。 。

业内人士表示,小米只是确认要造车,但上市三个月以来,关于具体的产品定位、技术路线、工厂建设等问题,业内尚未有明确消息。 4月23日,小米集团总裁王翔也在论坛上表示,“汽车制造还没有正式启动,之所以提前宣布,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全球资源,共同开发小米汽车”。

纵观小米内部,似乎没有一位具有汽车领域专业背景的高管——小米汽车目前由雷军领导,首席战略官王川执掌。 换句话说,专注于智能手机和AIoT物联网等移动终端的小米,汽车制造的人才储备可能相对短缺。 这或许是小米近期紧急招募自动驾驶领域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目前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还体现在小米的专利储备上,目前远远落后于其他科技巨头。 据灵逸智库统计,截至2024年一季度,国内已有8275家企业参与自动驾驶专利申请,含授权专利,专利总数达8275家。 其中,专利申请量最多的三家公司分别是百度(2009)、华为(1,332)和大疆创新(705)。 相比之下,据企查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3月29日,小米的专利摘要中共包含211项涉及“发动机、导航、汽车、驾驶、雷达、出行”等汽车领域的专利。 主要围绕网络交互、身体控制、能量补充等方面进行布局。

仔细一看,以小米名为《车辆速度控制方法及装置》的专利为例。 该专利可以通过获取车辆的地理位置并根据当地的限速信息来控制车辆的行驶速度。 不要超过速度限制。 百度一项名为“自动驾驶车辆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的专利,可以根据与前车的距离,综合判断限速、巡航速度、系统限速等多个维度,自主保持车辆稳定。 旅行。 通过简单对比两项专利在阐述实际情况时的维度,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动驾驶其实是小米目前的短板。 小米需要加大投入或者招募人才,才能在技术上迎头赶上。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汽车赛道,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经济观察报的报道显示,新造车厂商中,汽车圈内计划去滴滴的人数最多,互动次数也最多; 其次是理想汽车,第三是百度与吉利的合资公司极度汽车,第三是小米汽车。

据多位汽车行业人士描述,小米汽车制造迄今为止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是阻碍他们考虑跳槽的首要原因。 “毕竟,我们还不知道小米将以什么形式制造第一款汽车。” 我不确定这辆车是从头开始生产还是通过合作主机厂生产。”

△胡正男回应

此前,有媒体爆料小米汽车向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胡正男开出数亿天价,但胡正男随后在微信朋友圈辟谣。

招人难只是小米造车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坎。 小米和雷军自己或许也清楚地了解跨界造车的难度。 在宣布造车时,雷军在微博中写道,“虽然小米在技术上越来越成功,但在硬件行业还是一个初步的进入。今天要进入汽车行业,这是最难结合的地方。”软件和硬件,都需要无畏的勇气、坚定的勇气、更多的知识。这意味着在这条赛道上,过去的所有积累都将被抹去。

在中国,不仅传统车企正在努力向智能电动化转型,各新造车厂商也争相加入,动作频频。 随之而来的是,行业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摩根大通预计,未来一两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出现更多参与者,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将与中国电池市场的竞争类似。 过去十年电池供应商数量大幅下降,从近200家减少到如今的不足30至40家。 在那些从行业竞争和整合中幸存下来的公司中,只有5到10家是最好的。 电动汽车市场也将面临这个问题。 别想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有多活跃。 最终,只有少数有实力的企业才能很好地生存下来。

02

小米造车,

即使有钱也不要任性

方正证券今年2月发布研究报告——《手机厂商为何要造汽车?》 消费电子产品到智能汽车背后的逻辑。 报告认为,手机巨头之所以涉足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主要是因为以人为本的To C消费互联网格局已经确定,而以企业为基础的To B工业互联网格局也已经确定,并且只有事物是基于事物的。 基础物联网 (AIoT) 尚处于早期阶段。 因此,移动互联网巨头目前基于To T只能做出两点努力:一是能够将所有长尾家电接入AIoT,这是小米、苹果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二是进入单品市场空间最大(远大于手机市场)的汽车市场,用数字化转型改造整个汽车行业。 这也是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必由之路。

不难发现,在智能手机巅峰之后,包括苹果、华为在内的巨头纷纷布局物联网智能硬件。 但家电和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其实相当有限,肯定无法支撑巨头的增长。 体积; 汽车市场会更大,未来大幅增长的机会当然是汽车。

自2010年成立以来,小米一直以“为发烧爱好者而生”为口号。 其实,另一种解释是,小米打动市场的根本原因是“薄利多销”,即性价比; 你会发现,无论是小米的哪款产品,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同价位段中性价比最高的之一。

高端和低价产品的销量肯定不会差。 再加上相对保守的产能,可以保证极低的库存水平。 小米虽然牺牲了短期盈利能力,但却换来了良好的财务流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小米做汽车_小米汽车做政府用车_小米汽车做了多少年

△小米手机

确实,大多数时候,低利润的策略可以换来需求的增加,但这个道理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产品的市场仍然有巨大的潜力。 否则,无论多么便宜,一方面,需求增长的上限是触手可及的;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可能会进入恶性竞争阶段。

恰巧的是,小米目前的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开始遇到瓶颈。 近两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基本停滞。 IDC此前预测,2024年至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

在此背景下,小米造车势在必行。 雷军曾表示,小米造车最大的底气就是“赔得起钱”。 造车业务初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未来10年预计投资100亿美元。 根据小米2024年年报,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现金资源总额超过1000亿元。 这意味着,按照目前的汇率计算,汽车制造将占小米目前1000亿现金资源的近65%。

然而造车说起来容易,但真正批量生产汽车并保证质量却并不容易。 小米的专长领域是软件开发和生态建设,而汽车生产制造则是小米从未涉足的领域。 如何协调数百家供应商、管理数千个零部件的质量以及一系列复杂严格的测试流程是汽车制造必须解决的问题。

同时,即使投资100亿美元,小米的汽车制造也一定会进入量产甚至盈利的阶段。 目前还不确定。 对于小米来说,手机业务的研发投入依然重要。 毕竟,这是小米的根本。 看似充足的现金储备分作两部分业务,但缺钱仍然是一个主题。 众所周知,小米本身的盈利能力并不高。 由于追求性价比,小米2024年净利润率约为5.3%。 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相比,这个水平基本徘徊在行业底部。

自诩“不缺钱”的小米在品牌上有天然优势,但在进入造车赛道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成本效益策略在当今的电动汽车市场上很难发挥作用。 我们不能指望小米打造一款能够在性价比上压倒宏光MINI EV的车型。

6月初,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对雷军“说”,“50亿对雷军来说不算什么,1000亿也不算什么,关键是浪费你三年时间,这三年值多少钱?” ” 随后,王传福解释称,这句话并不是劝雷军不要造车,而是希望与小米在造车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言下之意,比亚迪是小米造车最“匹配”的公司。 不要建造自己的工厂。 我能做到。 为您代工。

按照雷军的规划,小米首款汽车将在三年左右推出。 所以无论是制造经验的积累还是产品上市时间的限制,需要从头开始的自建工厂模式并不适合小米,因此不需要很高的制造经验,可以快速实现批量生产。 模型几乎是小米造车的唯一选择。

何小鹏预测,未来5到10年,全球汽车制造企业将缩减至10家主要汽车企业。 花了三个月时间,还在招人阶段的小米,是不是着急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