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米汽车:华为之后的实力崛起
小米汽车凭借经验丰富的高管团队和强大的研发能力,展现出显着的竞争优势。 2024年其研发团队将达到2300人,2024年研发投入将达到31亿元。 产品定位于竞争激烈的20万元以上市场。 预计首款车型的定价具有竞争力,并将于 2024 年上半年量产。
预计2024年小米汽车上市后,月销量将达到1万辆左右,年销量可能在710万辆之间。 虽然小米汽车产业链已初步梳理清晰,涉及配套企业众多,但由于初期产值较小,预计公司2024年营收弹性不会超过6个百分点。
2、小米汽车技术借鉴华为模式
小米汽车正在加速前进,尤其是在软件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通过快速迭代和智能营销体系的优势,有望塑造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华为智能汽车的前景与产业链密切相关。 华为智选案例表明,从发布到销售都有清晰的生命周期。 小米汽车的前景同样乐观,有望迎来投资机会。 在28日的技术大会上,我们将对小米和华为在智能汽车方面的表现进行深入对比,重点关注发展阶段、合作模式、智能驾驶等领域。
3、战略投资及品牌优势
小米汽车业务计划在未来1000天和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 在微信经济开发区建立了生产基地,总产能30万辆,分两期各15万辆。 上半年目标是实现量产。
凭借品牌、研发、渠道、资金和现金流等资源优势,小米与华为类似,对自己在汽车行业的品牌效应和技术积累充满信心。 2024年,小米全球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三,市场份额14%; 手机业务毛利率同比增长7.7%,月活跃用户再创新高:oT平台设备同比增长25.2%,助力其汽车业务品牌迁移和粉丝影响。
4、市场挑战与战略布局
小米汽车将技术布局从手机、AloT战略升级到人车融合,发布了覆盖车机系统的小米 0S,实现了0S系统全覆盖的统一软件架构。
从市场定位来看,小米选择的赛道具有较高的销售潜力。 目前公开的参数突出了车速和更长的轴距。 价格竞争力仍有待观察。 小米多元化生态优势明显。 通过AloT和互联网服务相互赋能,现金流充沛,对库存实行精细化管理。
5、小米汽车技术积累及前期招商推介
小米汽车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截至2024年9月30日,小米集团现金储备达1276亿元,可支持早期车辆开发和智能驾驶技术研发。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2024年全年电动汽车创新业务投入31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将进一步增至43亿元,专利申请量超过1000件。 小米在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处于第一梯队。 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拓展,并收购深圳东风科技,强化自动驾驶技术和产业布局。因此,小米汽车在技术积累和投资前景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2. 详细介绍
尊敬的投资者大家下午好。 我是国信汽车分析师唐旭霞,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做关于小米汽车的专题报道。 我的同事王少南在这里和我分享我们的见解。 我们在11月份发布了小米汽车专题报告,深度挖掘了小米的竞争优势,全面对比了小米和华为在手机和汽车领域的业务。在详细介绍对比之前,我先对小米进行一个总体回顾。汽车,包括其发展历程、研发团队、产品布局和行业路线图。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公众对小米汽车的关注始于2024年3月。当时,雷军在春季发布会上宣布成立全资公司,专注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标志着小米正式进军汽车领域。 卖军承诺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其中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打造小米第一辆汽车。 首款车型预计将于明年第一季度亮相,开发周期约为三年。 相比之下,华为的汽车业务也将在2024年5月启动,并在2024年上半年发布首款车型,也经历了三年左右的研发周期。这表明,无论是消费电子企业还是新兴企业,汽车制造商小米、华为在行业内快速反应、行动起来。
接下来是团队。 小米汽车业务CEO由集团创始人雷军担任,供应链由前麦格纳中国副总裁黄振宇负责。 营销部总经理李小双,曾任小米家电部负责人,现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兼营销总经理。 此外,高级顾问胡振南先生曾任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拥有超过25年的汽车行业经验。 小米汽车的外观设计团队还汇聚了行业精英,其中包括前宝马IX外观设计工程师、前吉虎汽车总裁于立国。 截至2024年3月,小米汽车研发团队约2300人,2024年年度研发投入约31亿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华为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到2024年底约为7000人,累计研发投入达到30亿美元,但这个数字涵盖了三年多的时间。
在产品布局上,小米在今年10月底的新品发布会上提出了新的集团战略——一人一车+全生态战略。 11月15日,小米品牌汽车在工信部公布。 预计将推出SUV车型,并拥有Max和Pro两个版本的纯电动汽车。 目前可供参考的车辆参数显示,小米汽车轴距较长,在速度方面表现出色。 同级别竞品售价在24万元至30万元之间。 更多第一手研究纪要和研究报告数据补充V:月销量在几千到3万辆之间,而20万元以上的纯电动汽车市场相对较小。 规模大,竞争激烈。 考虑到小米过去的定价策略,我们预计其SIV型号的起售价将低于竞品。 产能方面,小米已于2024年底在北京亦庄设立自建工厂,规划总产能30万辆,分两期建设,每期15万辆汽车。 我们维持首款车型 SIVT 起售价 24 万元的预测,上半年量产目标不变。
我们期待即将推出的新车,并期待这款新车提供一个高性价比的选择。 对于明年的销量预期,我们预计月销量将达到10,000辆。 如果考虑到明年3月上市,全年销量预计将达到7万至10万辆。
在产业链方面,我们也简单梳理了一下。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座舱域控制器等价值较大的部件,根据芯片配置的不同,预计单价在1万到2万元之间。 例如,高端版本可能使用的0rin芯片,中低端版本可能使用的芯片。 其他部件,如悬架系统,预计将由拓普供应,单价约为人民币10,000元。 此外,银轮、新泉、微信振华、美林等公司也为小米提供车身零部件,单价在1300元至2000元不等。 由于明年小米的生产规模不大,这些公司的营收弹性可能不会很明显。 我们预计收入弹性最大可能在6个百分点左右。收入弹性较大的公司有德赛、拓普、经纬恒润、微信振华、美林等,主要在4-5个百分点左右。
2、小米汽车技术前景:借鉴华为模式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在华为智选的带领下,小米进入汽车业务虽然不早,但进展非常迅速。 小米的进入进一步改变了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华为和小米在软件算法、操作系统、渠道和营销体系等方面具有优势,模式迭代速度非常快。 鉴于汽车智能化的快速渗透和传统汽车商业模式的变化,华为和小米无疑将重塑未来整个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同时,他们的参与也有望推动生态链企业的发展,比如将原有的消费电子产业链拓展到汽车零部件领域。对于小米本身来说,也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华为汽车业务主要是通过其产业链与华为汽车的关联效应来炒作。 之前的重点是代工厂,后来逐渐转向长安等公司。 即使从相关效应来看,我们也看到丹尼斯和长安的市场表现极为活跃。 从发布到订单、产品交付和销售有明显的周期性进程。 目前,小米正处于与华为2024汽车业务类似的发展阶段。 预计明年小米将进入类似于2024年华为的阶段。从发布会到订单和产品交付,我们相信小米本身及其相关产业将迎来重大投资机会。
接下来请我们的同事为大家详细报道一下小米汽车的相关细节。 我们的报告主要比较了小米汽车和华为汽车的情况。 虽然目前小米的技术和产品细节尚不清楚,但具体技术细节将在28日的技术发布会上公布。 本次发布会旨在展示小米正式宣布造车1000天以来的技术进步以及雷军对电动汽车的思考。 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关键点。 报告主要从发展阶段与合作模式、手机与汽车业务状况、生态链发展、智能驾驶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下面,我就对这些进行一一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看一下发展阶段和合作模式。 华为的汽车业务将于2024年5月启动。在ICT基础设施业务框架内,初期主要是零部件供应模式。 到2024年,业务重心将调整至消费者业务框架。 同年,推出HI(华为智能)车型,公司从零部件供应转向整车设计。 2024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框架将进一步升级。 4月,与华为合作推出艾特品牌,11月智能汽车业务升级为鸿蒙智行(ty)。 同样在11月,长安汽车宣布与华为合作,签署投资备忘录,成立子公司。 华为的发展模式逐渐深化,从供应零部件转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和参与。
比如像文杰这样销量好的品牌,就是深度合作的模式。 在零部件供应方面,华为主要提供智能驾驶平台、激光雷达、鸿蒙汽车等产品。 这种合作是比较基础的。目前H-Type只剩下长安一个合作伙伴了,因为初期有3个合作伙伴。 但到了2024年,广汽退出了HI模式,转而扮演供应商的角色,后来又进行了升级。
现在,华为正在重点推进智能汽车业务,主要与华为合作推出三款车型:Aito M5、M7和N。对比这些车型的销售历史,波动较大,主要是由于车型的销售表现较好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例如,2024年8月,奇瑞与华为合作发布了爱拓S7:12月,江淮汽车公布了与华为的合作细节,表示江淮汽车将负责建设生产基地,销售则由华为终端负责或指定的第三方。 在全球范围内独家提供模型营销、用户运营和生态服务。
3、战略投资与品牌卓越
华为汽车生态系统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对汽车业务的重视。 尽管小米进入这一领域的时间相对较短,距离2024年3月宣布进军汽车市场仅1000天,但其对汽车业务的预期投入表明了其高度重视。 公告显示,小米计划未来十年一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总投资可能高达100亿美元。
2024年10月,小米在论坛上首次将汽车业务纳入公司战略规划。 同年11月,小米获得工信部批准。 与华为的三种合作模式不同,小米更倾向于自建产能。 与微信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署的合作协议显示,小米将在微信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汽车生产基地,总产能30万辆,分两期实施,每期产能15万辆。 据悉,小米已定下明年上半年开始量产的目标。
在手机和汽车业务对比中,华为和小米都凭借品牌影响力、渠道资源、研发能力、充裕现金流等多维度优势,成为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到2024年底,华为将在全球拥有60,000家专卖店和专柜、5,500家体验店和2,200家授权服务中心。智选车在市场上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超过1,000家用户和体验中心覆盖230个城市。同一时期。
在研发方面,自车载操作系统成立以来,华为已投入超过30亿美元,建立了7000人的研发团队。 在强大的人力和资源支持下,华为在车载操作系统或智能车型的销售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小米在手机市场的优势同样显着。 以2024年第三季度为例,小米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中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14%,连续13个季度位居前三。 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场,小米14系列成为双11期间国产手机在四大电商平台的销量冠军,成为高端市场的一匹黑马。展现了强大的爆品创造能力。 从最初的低价策略,到现在转型中高端市场,品牌扩张的方向就证明了这一点。
公司93手机业务毛利率达到16.6%,同比增长7.7%。 全球月活跃用户数也创历史新高,而ALT平台则持续增长。 截至9月30日,物联网平台连接智能设备数量达6.99亿台,同比增长25.2%。 拥有5台及以上智能设备的用户数量达到1370万,同比增长26%。 小米在全球手机市场和IoT领域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这无疑将转化为汽车系统等领域的巨大商业潜力,拥有强大的粉丝效应。 我们相信这些因素将成为小米在汽车领域的突出优势。
4、市场挑战与战略布局
今年10月,小米集团在最新战略中升级了手机和LP业务,进军军车互联领域,并发布了新操作系统——小米 OS,作为该战略的核心承载平台。 该公司逐渐从个人设备扩展到智能家居,再到智能出行,展现了广泛的影响力。 自2010年成立以来,小米在操作系统领域的探索已覆盖手机、嵌入式系统,甚至自主研发的通用操作系统和车载系统,并实现了全系统集成。 尤其是在小米风起云涌的情况下,实现了底层统一软件架构与操作系统的完美融合,构成了小米以往在手机领域的品牌优势。
小米首款机型选择的市场定位是极具竞争力的。 与F7、小鹏的机器等相比,其所在赛道的潜力是巨大的。 例如,中国最高月销量已超过3万台。 更多第一手研究记录和研究报告数据补充V:小鹏P7也达到了近万台,这表明该赛道可以支撑单一车型的月销量达到1万台。 上千辆车,可见这是一条发展空间巨大的赛道。 目前,小米20万元以上轿车等细分市场已相当成熟,竞争极为激烈。
虽然目前小米汽车的公开参数不多,但其速度表现却十分出色。 单电机版本的最高时速为210公里/小时,峰值功率为220千瓦,而双电机版本则可以达到265公里/小时。 轴距也显得比较长。 我们期待其后续产品的发布能够展现出鲜明的特色。
价格方面,具体信息尚不清楚,但预计与现有市场上同类车型的定位类似。 能否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值得关注。
回顾华为智选 m的情况,其月销量最高为1.2万台,但今年前三季度销量出现下滑,最低达到2000多台。 这主要是由于行业竞争加剧,m7相比新车型的竞争优势减弱。 9月份新款MCW上市后,智能驾驶功能得到升级,价格比之前的车型便宜4万至5万元,性价比更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推出自动驾驶车型,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注重直观体验。 从9月份文杰新车型发布后销量大幅回升可以看出,11月份文杰系列新车销量达到辆,其中M7销量为辆。 预计12月交付2.3万辆,2024年起月交付能力将达到3万辆,显示其商业模式已初见成效。
小米新机进入的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通过产品对比和对手机行业的广泛分析,我们总结了小米的发展历史以及与华为手机和汽车的比较。
小米的发展优势首先体现在多元化的生态系统以及手机业务、IoT平台和互联网服务之间的相互赋能。 雷军在内部公开信中指出,手机业务的全球影响力、手机与10T和互联网平台的相互赋能,增强了用户粘性,是公司的优势。 公司拥有充足的现金流资源,2024年的战略是规模与利润并重。 第三季度,整体毛利润以及手机及消费品毛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此外,公司还对胶片库存进行精细化管理。 前三季度,皮革库存量同比下降30.5%。
5、小米汽车技术积累与投资展望
截至2024年9月30日,小米集团持有的现金储备达人民币1276亿元。 这包括造型设计和智能驾驶研发的早期投入,这些领域无疑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因此,拥有稳定、强劲的现金流资源至关重要。 从公司财报中可以看出,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投入正在持续加大。 2024年全年电动汽车创新业务研发投入达31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持续增长,上半年投资达到26亿元,三季度支出17亿元。 截至9月21日,小米已申请专利1000多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拓展也在不断加强。
早在2016年,小米就成立了以艾瑟为核心的智能团队。 进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三年后,迅速组建了自动驾驶团队,并收购了一些自动驾驶公司。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先进。 它采用先进的2.0高端支架平台,首次配备n7级支架板,显着提升上下坡道、避障、施工场景等高速场景的处理能力。
2024年8月,小米以总金额约5亿元收购神动科技,使其成为小米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神动科技原有技术团队加入小米后,公司在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构建中长期产业战略,并在自动驾驶领域对上下游企业进行了大量投资。
回顾小米的发展史,就像操作系统(0S)的成长史。 从最初开发MIWI,到2014年推出统一设备连接协议和通用LP模块,2016年开始开发通用操作系统,2024年将并行开发针对不同资源的通用系统。 2024年,小米将开始研发车载操作系统,标志着车载0S的推出。 2024年初,公司决定统一系统架构,包括底层代码和软件结构。 2024年10月,小米完成了整个架构的统一,并公布了集团战略。至此,小米已经进入了从生态建设到造车的成熟阶段。
虽然目前由于保密问题,公开的产业链信息有限,但根据我们的报告,我们认为有一些具有潜在高价值的公司,例如顶级德赛和星辰银轮等,这些都是我们深度报道的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