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家斌 实习生 付书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给我们带来乐趣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风险。 近日,不少市民表示,自己购买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赚钱机器”。 有时他们会“自动”访问互联网,从而产生高额的上网费用; 有时他们莫名其妙地订阅了多项服务,电话费被扣除……
市民张女士最近花800元购买了一部山寨手机。 她本以为功能齐全会带来方便,没想到却变成了烦人的“吸金机器”。 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发现手机“附加功能”菜单里有一些游戏、电子书、算命等娱乐项目,就点开了它们。 仅仅几秒钟后,在没有任何提醒的情况下,她点击的五六件商品就陆续收到了扣费短信。
如果用户更加小心,则可以避免点击项目产生的费用。 然而,有些手机“自动”上网却防不胜防。 陈先生告诉记者,最近,他发现自己的手机话费每月莫名多了几十元的增值服务,而他并没有申请这些增值服务。 将手机送到维修点后,维修人员称他的手机被恶意软件加载。 该软件会在后台运行,偷偷让手机自动连接互联网,连接到病毒开发者的服务器,自动激活增值服务,然后恶意扣款。 费用。
深受大众欢迎的智能手机最大的卖点就是可以安装各种实用的软件。 然而,正是这些有用的软件很容易被恶意代码利用,并可能变成收费软件。 如何防止手机成为“吸钱机器”? 昨天,记者带着疑问走访了多家手机维修店。
在侨乡小商品市场的一家维修店,店主透露了“吸钱机”的内幕。 他表示,手机吸钱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假手机预先植入病毒,二是病毒入侵后手机被控制。 他说,“招财机器”也叫“肉鸡”,一般都是山寨机。 但有的“费用”数额较小,通常为每月5元至10元,不易察觉,而有的数额较大,可以一次性扣除。 低至50元就可以买到。 在这个过程中,游戏开发商、发行商、网络公司都可以分享利益。
在另一家维修店,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最近不少市民因为恶意代码而被迫“重装系统”( the )。 他表示,手机主要受到打开不正规网站或下载带有恶意代码的应用程序的影响。 一些恶意代码还隐藏在短信、微博链接中,诱骗用户下载安装,造成恶意扣费、流量消耗、隐私窃取等,侵犯手机用户权益。
业内人士表示,购买手机时,切忌贪便宜、买山寨机; 购买手机后,使用前最好关闭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尤其要注意手机资费变化,遇到异常及时报告,不要被视为“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