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了200块钱,三天没还。 我的手机被远程锁定,我被客服侮辱了。 . . 无抵押、无信用要求背后的陷阱是什么?
微信商讯
“授信额度为400元,实际贷款金额为200元,贷款期限为3天,如果3天后仍未偿还全部贷款,每天将收取100元的逾期费。”
12月12日,微信商报记者注意到,微信警方近日通报的一起新的网络非法借贷案件引发广泛讨论。
在常规贷款遭到多方严厉打击后,这种荒唐的放贷操作依然针对借款人进行收割。
50%服务费?
“手机贷”暗藏陷阱
通过所谓的“手机贷”产品,犯罪团伙在2个月内非法获利近26万元。
据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12月7日通报的信息显示,2024年8月上旬,市民吴先生在网上看到一则小额贷款广告。 据平台客服介绍,该贷款不需要抵押,也不需要信用报告,只需提供个人使用即可。 根据手机的详细参数,按照手机回购价值的20%确定贷款金额。
吴先生向平台客服提供手机信息和登录账号后,在客服的指导下下载并安装了一款名为“黄瓜”的贷款APP。
根据协议,吴先生获得授信额度400元,收取服务费200元,实际贷出200元。 他需要在三天后全额偿还贷款。 逾期未归还贷款的,每日收取100元的逾期费。
最终,平台客服通过微信向吴先生转了200元。 随后,由于吴先生未能在三天期限内还款,手机被“锁定”无法使用,客服被辱骂并催促还钱。
经警方调查,该非法网贷团伙以“手机贷”为名,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吸引客户,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控制手机,并采用“软暴力”等手段。锁住手机并威胁、侮辱、胁迫。 借款人偿还高息贷款。 大多数借款人每次实际收到的金额仅为100-400元,借款人主要是在校学生等低收入群体。
其使用的“”App伪装成贷款软件,实则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信息并进行远程控制。
该非法网贷团伙于2024年9月上旬陆续被抓获,通过这一操作方式,该团伙近两个月非法获利26万余元,涉案金额超过50万元。
部分流量信息
微信商报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这款“手机贷”产品与此前流行的“身份证贷”如出一辙。 它们都是向贷款人提供手机账户信息进行贷款,贷款周期短、利率高。 还有一些平台巧妙地运用“手机回收”等噱头。 此类变相现金贷业务于2018年被监管部门点名,是典型的非法网贷。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晓锐认为,“手机贷”本质上是非法高利贷的一种变种。 贷款用户提供的账户信息是平台的“风控手段”,从而强制用户还款。 通过手机,贷款机构可以获得大量用户的隐私信息,难以有效保护用户信息。 甚至可能存在“骗局作弊”,向用户索要额外费用的情况。
远离非法贷款
确保钱包安全
随着2024年逐渐进入尾声,“贷款”诈骗案件也成为岁末高发案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微信警方举报的高利贷案件外,一些围绕网贷的骗局也是直接上演的。
据江西省微信反诈骗中心12月9日通报,辖区居民通过“易信”App办理贷款。 最终,客服因输入错误而收到账号,账户被冻结,要求他们缴纳押金、保证金等,最终用户转账后发现自己被骗了元后,他报了警。
云南省龙陵县警方也在12月9日发布了一起常见的网贷诈骗案,提到辖区居民通过“易发金融”App获得15万元贷款额度,但需要充值999第一的。 人民币可以用来提取现金。 充值完成后,被告知银行卡错误,最终需要缴纳30%解冻费才能提取现金,导致资金损失4.5万元。
“各种典型网贷案件的背后,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诈骗行为,用户只需增强防范意识,就能识别风险。” 苏晓锐指出,“特别是临近过年,不少犯罪分子都有‘捞钱’心理,在诈骗最猖獗的时期,用户在进行借贷、转账等活动时更应提高警惕。” ”。
苏晓锐表示,在前述“手机贷”案件中,不法分子通过发放数百元小额贷款的方式“锁定”用户价值较高的手机。 损失数额不大,他们选择忍气吞声。 不法分子利用用户的这种心理,肆无忌惮地开展非法借贷业务。 因此,用户发现自己被骗后,一定要勇敢地向公安机关寻求帮助,以免助长不正之风。
“有正常借贷需求的用户,必须到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正规贷款在放款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凡是在放款前以服务费、押金等名义收取费用的,都是诈骗行为。”苏小睿强调,用户在避免上当受骗的同时,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借贷。
记者丨岳品宇、廖猛
编辑丨张雅静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