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消保委3月9日透露,近年来,平台个性化推荐已成为消费者快速了解消费趋势、便捷购物的重要渠道。 个性化推荐的准确性和效率离不开对用户的跟踪识别以及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因此,很多消费者都关心个人信息的保护。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和消费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微信消保委员会联合德恒微信律师事务所成立评估小组,对消费者常用的10款APP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评估。 专项评估。 我们根据各APP的功能设计,对其隐私政策中涉及的算法推荐、个性化推荐等具体条款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定期与相关企业进行专题沟通。
图片由微信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提供
关闭步骤
评估过程中发现,10款APP均设置了个性化推荐关闭路径,但关闭步骤存在差异。 百度、、抖音、小红书的个性化推荐关闭操作最方便,步数控制为4步; 微信视频号个性化服务和京东个性化广告推荐关闭操作比较复杂,需要7个步骤。 关闭。
关闭效果
评测中,当被问及如果消费者选择关闭个性化内容和广告,APP是否会立即停止相关服务时,9家平台均表示将立即停止相关算法推荐服务,不再将个人特征信息用于内容和广告。 推荐。 小红书表示,该APP是一个“生活方式分享平台”,个性化推荐可以帮助用户高效过滤信息,快速阅读符合自己生活方式和兴趣的笔记。 因此,为了不影响用户体验,当用户选择关闭个性化推荐时,小红书APP不会完全停止相关的个性化推荐。
标签管理
在消费者关心的用户标签管理方面,不少消费者认为,在使用APP时,提交了大量包括关键词、浏览页面等个人信息数据,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会形成一组个人标签。 。 因为这些个人信息是他们自己的,所以消费者应该能够管理自己的用户标签。 然而,对10款手机APP的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APP提供工具让消费者管理自己的标签。 大多数平台允许用户对单条内容或单个广告点击“不感兴趣”来调整推送的内容和内容。 广告的类型与消费者的需求不相符。
显着区别
评测还发现,不少APP会标注各种形式的广告,并在显着位置标注“广告”二字,但目前还没有APP对个性化推荐和通用推荐做出明确区分。 在很多APP上,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活领域,点击感兴趣的话题和产品进行详细查看,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用户可能喜欢和需要的信息,过滤掉用户可能不感兴趣的信息。感兴趣的、潜在不必要的信息。 单一、同质信息的不断推送,加剧了信息茧的形成和固化,用户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减少,接触的信息面变窄。 一些虚假、低质、未经证实的内容和情绪化观点的过度推送,很容易渗透心灵、改变认知,甚至达到“洗脑”的效果。 因此,微信消保委建议,部分APP应标注平台个性化推荐信息,帮助用户纠正信息偏差,减少信息作茧自缚。
德恒微信律师事务所微信办公室合伙人高亚平表示,本次评估发现,部分企业利用“深色模式”,通过功能界面设置引导用户做出无意识、不自觉、可能不利的决定。 例如,与开启个性化推荐时的一键式便捷操作相比,关闭时的步骤显得多余、繁琐,或者使用否定性表述(如“关闭可能会影响您的浏览体验”等)指导用户保持设置开启。 “深色模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一些欧美国家采取立法、执法等手段对其进行规范。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了对“深色模式”的规定。 我们期待国内立法逐步完善,各大平台从被动、事后应对监管转向主动、事前“合规融入设计”,共同构建信息时代的信任生态。
微信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表示,微信消保委近年来持续关注消费领域个人信息保护。 实践中发现,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时,很难找到并了解相关隐私政策。 此外,由于取证困难、成本高昂、算法知识有限等因素,选择者很难依法维权。 不多。 微信消保委将根据具体情况对经营者进行提醒、约谈,并对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积极回应消费者诉求,帮助消费者提高获得感,幸福和安全。 感觉。 目前,互联网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做法存在差异。 希望有关部门从制度层面优化细节、完善配套设施,为消保委履行职责提供更加合法合规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