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真正的移动支付元年

2024-01-05
来源:网络整理

经济视觉网1月11日电(张晓霞)“出门不带钱,还在路边用支付宝买两块钱的萝卜。” 虽然这可能只是网友的玩笑,但事实是,2016年,对于一些人来说,出门只带手机,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消费或转账,已经成为一些人的生活常态。 。

全国市场研究机构 TNS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大陆、香港、韩国已成为当前全球移动支付市场的前三名。 然而,对于支付行业来说,2016年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意义。 从行业来看,今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三类账户的设立、网络联动框架的推出、扫码支付合规、收单业务费用的变化、短期的涨跌等。移动支付……这些事情的发生,还衍生出了巨额罚款、牌照并购、巨头提现费用,以及传统金融布局中的新兴支付。 因此,无论是在移动支付领域竞争已久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还是随之而来的大踏步前进的云计算。 对于云闪付、京东、百度、Pay,设备商、芯片商、云闪付、监管都有涉及,行业各方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模式达成了一定共识。 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人不得不说,2016年是真正的移动支付元年。

首先,2016年2月18日凌晨5点,基于NFC支付的Pay正式进入中国支付市场,与联动闪付同队,支持近20家银行。 入境第一天就绑定卡成功。 3000万,支付领域的一场战争正式打响。 以银行、手机硬件厂商为代表的NFC支付已开始在我国支付市场拓展。

其次,自2016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对累计限额1000元以上的取款交易开始收取手续费。 超出部分将按照银行利率(目前利率为0.1%)收取,每笔交易最低收费为0.1%。 0.1元。 紧接着,9月12日,支付宝也宣布,自10月12日起,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的服务费。 据记者观察,手续费的征收一度导致部分小卖家、商户停止微信支付、支付宝服务。 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二维码支付格局略有变化,也催生了其他支付方式。 进入市场提供了一些便利的机会。

第三,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2016年9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6月21日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第三方支付非金融机构需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12月12日,云闪付正式推出《云闪付二维码支付安全规范》和《云闪付二维码支付应用规范》两项规范,这是云闪付联合会员机构推广应用的两个规范,这是扫码支付的第一步,后续将发布配套业务规则和产品解决方案。银行方面,中国银行合作与拉卡拉合作推出手环支付;工商银行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覆盖线上线下、O2O支付全场景,成为国内首家拥有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支持各类支付方式三星Pay、小米Pay、华为Pay等设备厂商,积极与可穿戴设备厂商合作推出可穿戴支付产品。

支付宝自2011年开始陆续发布数亿中国人书写的全国年度账单。账单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2016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一年4.5亿消费者支付中,71%发生在移动端,而2015年这一数字为65%; 全国357个城市超过10亿人使用“触手可及的公共服务”的人数较上年增长218%。 此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千禧一代”(80后、90后)是移动支付最大的“爱好者”。 80后平均支付金额超过12万元,90后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更高达91%。 自由行、外卖、娱乐、数码产品、超低门槛理财等成为重要的消费领域和产品。

全国年度账单记录了消费者新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可以预见,随着“千禧一代”的成长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服务型商业模式将在未来十年发生变革,以应对新经济格局的到来。 而在他们生活中占比越来越大的移动支付,也将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移动支付不仅将网上支付终端从电脑改为手机,还降低了对操作人员使用技能的要求,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大大降低了“连上互联网”的门槛。 移动支付较高的渗透率无疑将为电子商务和生活服务应用的未来发展开辟广阔的蓝海。 正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雷所言,“2016年移动支付渗透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线下移动支付习惯的养成,这也为线下大众提供了进一步的机会。”未来的服务和生活服务场景的丰富性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