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指出支付乱象和第三方支付监管要常态化

2024-01-06
来源:网络整理

金融观察

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针对支付行业乱象发表主题演讲。 这与他去年同期的说法“我国支付行业当前面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拐点”不谋而合。 这也预示着我国支付行业正进入下半场,严格监管防范化解支付风险已成为常态。 改变。

众所周知,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近年来保持快速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其中很多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然而,这个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风险、洗钱风险、技术风险等也始终伴随其中。 第三方支付也存在主体界定和监管主体不明确、责任划分和赔偿标准不明确、相关法律规定滞后、内部控制等问题。 系统缺陷等问题。

事实上,过去几年严格监管和风险控制的大趋势,给中国支付市场结构和行业格局带来了巨大变化。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支付行业赖以生存的手续费收入已经几乎微薄。 少数支付机构通过为黄赌毒洗钱等违法犯罪团伙开辟支付渠道来分得一杯羹的盈利方式早已结束。

从2017年开始的支付牌照注销“浪潮”持续到2018年。根据央行公布的信息,近两年共注销了27张支付牌照。 仅2018年,支付业务违法罚款就超过100起,数千万元的罚款频频出现。 2024年以来,除了资金交易限额控制日益严格外,今年1月14日实现客户准备金100%集中存管的要求对支付行业影响最大,因为准备金利息收入可占该平台产生了近一半的收入。

范一飞还指出,近年来,一些大型支付机构凭借C端客户优势和补贴措施,通过低价竞争抢占高净值客户,严重扭曲了市场秩序。 同时,将原来的银行间收单交易转换为单一交易,难以保证支付交易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也增加了商家成本和市场集中度,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和长期健康发展。 这一点实际上指的是“断直连”问题。 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自己的“直连”账户,封锁央行清算系统,实现支付结算“一体化”。 只有在直连断开后,海量数据才最终汇聚到央行进行穿透式监管。 通俗地说,A和B之间转账100元,在支付平台上的反映只是A向平台充值100元,B从平台提取100元。 A和B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很难追踪。 在资金转移层面,平台现在转变为银行的角色,洗钱漏洞无疑被放大。

支付交易的安全与行业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支付行业是再次升级还是阻碍其发展。 例如,只有遵循“最少足够”的原则,对采集到的人脸信息进行加密存储,并为每个人脸信息创建单独的密钥进行安全管理,微信全实力支付平台才能够遵守“人脸识别”的监管。用户授权,最低充足 “使用”、“明示意愿、多重认证”、“风险补偿、全面保障”的指导方针相互吻合。

此外,依靠牌照的日子已经过去,很多支付平台都在为未来做准备。 例如,他们认为支付机构可以在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商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或者通过与其他持牌金融机构合作。 在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领域为商户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开发工业互联网的支付场景,将中国经验复制到海外,是一种积极、清醒的态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