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牧云、张荣旺微信报道
消费者长期无理由扣钱! 为特约商户扣款的支付公司自然成为被投诉的对象。
近日,不少用户在网络投诉平台上称,通联支付的商户“晓通商城”无故扣除了数万元至数千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用户并未与晓通商城签署相关抵扣协议。
此外,《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判决文件获悉,2024年,央行微信支行发现通联支付存在未能有效核实特约商户经营情况等问题。 那么,通联支付现在整改了吗? 上述用户为何被“晓通商城”无故扣除? 第一财经记者向通联支付发出采访信,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未履行身份识别义务
投诉人孔先生称,其账户被通联支付以专业服务、金融产品等名义在微信上为晓通商城及某租赁公司扣款。 根据他提供的截图,共被扣款6次,共计4200元。
随后,孔先生向通联支付客服询问时,客服表示,资金并未转入上述两家商户,而是转入贷款援助公司微信万卡消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不承认称其借记了孔先生的银行卡资金,而孔先生并未向该公司贷款。
无独有偶,另一名用户也被晓通商城一次性扣款502元。 最后,用户通过恰逢扣款时间的短信通知发现,资金已转至另一家贷款援助公司。 目前,2024年1月发起的针对通联支付、晓通商城扣费的联合投诉已达289起。
在所有投诉下,通联支付的回应仅表示,建议用户关注“通联支付”微信公众号进行在线咨询,并提供准确的交易信息以定位商户。
记者了解到,此前有用户联系过通联支付客服,客服回复称,一般会显示晓通商城的名称进行收款和扣款。 对此,记者也联系通联支付求证,但未得到回复。
与通联的做法类似,将扣费商户命名为“小通商城”,引起了用户的混淆。 是否合理、合规? 对此,支付行业资深人士金志宇告诉记者,根据央行关于代收业务的规定,付款人首次付款必须明确注明收款人姓名,但没有要求明确哪个催收机构。 “小通商城”可能是大型商户模式,存在交易信息可能不真实的风险。
进一步规定,在一般业务规范检查中,催收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收款人进行客户身份识别。 “晓通商城”与真实收款人存在差异。 一定程度上可以认定催收机构在客户身份识别上存在问题。
此外,在通联支付明确标识商户的扣款业务中,也存在不合理扣款的情况。 不少用户反映,下载了贷款援助APP“金商花”,注册并绑定银行卡后发现无法申请贷款,于是卸载了该APP。 然后第二天,就从“金章花”会员费中扣除了297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支付机构其实很难监控商户的行为,但在与助贷平台合作时通常都非常谨慎。 尤其是助贷平台存在套路贷等违规行为,其合作的支付渠道也有品牌。 商业影响力。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近期发布的一份裁定(2024)沪74行终10号显示,通联支付对商户审核不严格。
文件显示,举报人于2024年8月5日向央行微信支行举报称,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通联支付为名为“河南裕鑫龙”的现货平台提供支付结算服务,违反了“银行违反《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规定,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履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未履行反洗钱义务义务。
随后,央行微信支行发现,通联支付未有效核实特约商户经营情况,未落实风险控制措施,违规设置特约商户收单银行结算账户,违反了《银行卡收单管理规定》。商业”。 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通联支付是否有整改? 通联支付暂未回应。
风控体系存疑
记者还发现,通联支付拥有较大的金融版图,包括微信嘉定通化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化小贷”)、微信通化商业保理有限公司、通化财富(微信)基金销售有限公司等
其中,通化小贷运营的APP“小通生活”提供贷款、助贷、信用检测等服务。 然而,当记者使用多人真实信息通过APP申请贷款时,均反映二因素认证失败(身份证号与姓名不符)。 同时,用户在申请贷款时还可以查看保险服务,具体是各保险公司的交通意外险或短期重大疾病保险产品。
2024年,银保监会陆续向各地银保监局和财险机构下发整改通知,其中提到意外险市场整顿工作将重点整治强制搭售、强制搭售等违规行为。意外险捆绑、手续费异常高等情况。
虽然晓通人寿并没有强制搭售保险,但它希望通过将贷款业务与保险服务捆绑达到什么效果,以及与保险公司如何合作? 同时,通化小贷的风控体系是否存在漏洞? 为什么两个基本要素的判断会出现错误呢? 对于一系列问题,记者尚未得到回复。
与此同时,通联支付近期发布招聘信息,在教育、政企等领域寻找项目经理,开展相关场景及创新产品应用和市场推广。 而就在2024年12月,通联支付因分拆交易办理超出单笔交易限额的留学费用支付,被国家外汇管理局微信城市分局处罚。
处理超过单笔交易限额的拆分交易有哪些隐患?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志告诉记者,在第三方跨境支付服务过程中,反洗钱需求存在最高金额限制。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会处理大量的资金。 分裂,但这种行为仍然构成违规。
对此,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告诉记者,外汇管理局已明确规定,不得通过虚构交易、分拆等方式逃避监管。 支付机构外汇业务单笔交易金额原则上不得超过等值5万美元。 支付机构应按规定向注册地分支机构提供业务分项单笔交易金额限额及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外汇业务的真实、合规。
黄大志认为,第三方支付在留学支付场景中非常流行。 首先,跨境支付服务费率较高; 其次,出国留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景,除了固定的学费外,还包括日常生活费用;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留学需求增加。 出国留学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未来市场空间将会扩大。
因此,在如此高质量的场景下,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持有跨境外汇支付牌照的支付公司约有30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主流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有留学支付业务。 留学场景在各类跨境支付场景中业务规模排名第二或第三。 当前合规风控存在缺陷,通联支付如何突围? 记者将进一步跟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