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支付来了,请放开我们的“身体密码”

2024-01-07
来源:网络整理

如果被盗,就不可能改变面孔、眼睛或手掌

作者/IT时报记者 潘少英

编辑/林飞孙艳

在此期间,618逐渐达到高潮。 大家一边“羊毛”,一边“砍手”,清空购物车,帮助快递小哥。

事实上,“用手购物”不仅发生在电商促销期间,现在你可能真的需要时刻保护你的双手,因为“用手掌支付”来了。

此前,腾讯宣布推出微信“刷掌”支付。 微信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已实现刷掌支付。 据腾讯介绍,掌上刷卡支付未来将会流行,将会应用于很多场景,比如与交通卡、会员卡、校园卡、门禁卡等绑定,刷掌验证身份即可用于支付、录入、签到等。目前正在逐步邀请商户共同打造更多刷掌应用场景。 对于手掌支付,有网友调侃“手掌一挥,钱就没了”、“出门必须握紧拳头”。

来源:微信

虽然是玩笑,但其实也有可能成真。

掌上支付的发展模式与刷脸支付刚出现时的发展模式非​​常相似,带来了支付技术的全新体验。 自此,星星之火开始燎原,并逐渐在各种场景落地,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支付方式。

掌上支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2018年,日本信用卡公司JCB开发了手支付技术。 2024年9月,亚马逊发布了掌纹识别技术One。 国内,汉王科技、远方信息等公司也都在制定刷掌业务相关的计划。

但刷掌可能会面临与刷脸相同的问题,生物识别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有很多报道称,刷手掌支付时,设备会读取手掌皮肤下的静脉图案。 与指纹的表皮图案识别相比,比刷脸支付更安全、更难伪造。 付款过程是非接触式的。 更卫生。

生物识别信息作为一种身份识别方法非常方便,但其缺点也很明显。 主要原因是它具有唯一性、不可篡改、公开性。 如果被盗,生物识别信息的拥有者就没有退路,也无法改头换面。 ,换眼睛,换手掌。 在安全和方便之间,安全更重要。 至少,用最原始的密码,万一被盗还有恢复的空间。

回到刷掌支付,虽然按照官方的说法,这种识别技术比指纹支付、刷脸支付更先进、更安全一些,但窃取生物识别信息的技术也在进步,这将保证刷卡支付的安全性。未来手掌将是确定的。 安全吗? 肯定不会有被盗的风险吧?

图片来源: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此前,公安部门已公布多起因AI变脸、变声引发的诈骗案件。 由于面部和声音的变化过于逼真,受害者在短时间内损失了数百万元。 科技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你的手掌信息被盗,“剁手”可能就来不及了。

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处理者只有在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情况下才能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掌上信息也是生物识别信息的一种,离不开个人信息的保护。

如今,人们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因此,有分析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便利性和使用场景如何,用户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个人隐私、数据安全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人们对此给予了很多关注。 如今,掌纹支付广泛推广,每个人都可以登记自己的掌纹。 接受度可能不高。

生物信息时代不可逆转。 在很多领域,确实存在对生物信息的需求,生物信息识别也成为各公司关注的焦点之一。 因此,这对相关机构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传输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更加谨慎。 比如,在采集生物信息时,要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立场,应用于业务场景时要守住安全底线。

如今,指纹支付、刷脸支付已经越来越普及,而刷掌支付还是一个比较空白的领域。 对于企业来说,领域越空白,就越有可能获得第一桶金。 但如果以此为目的大力发展掌上支付市场,恐怕不久的将来就会翻船,这并不是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规划。

脸部、虹膜、手掌……几乎人身上每一条可以用作生物识别验证的信息都在被一一黑客入侵。 这些看似非常可靠的“身体密码”有时却很脆弱,而作为生物信息的拥有者,有时却无能为力。 一旦被盗或遭受攻击,这些暴露的生物信息将无法得到保护,从而造成意想不到的安全风险。 因此,出现了戴巴拉克拉瓦帽的购房者进入房屋销售公司的有趣现象。 央视315晚会还报道称,线下商店的摄像头可以在顾客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面部识别、抓拍和录像。 人脸信息。

我想说的是,在一些非必要的情况下,我希望放开人们的“身体密码”。 没有人愿意戴着头罩、眼罩、手套或全副武装出门!

排版/季佳莹

图/微信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