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移动支付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生物识别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调查显示,受访者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使用率已达68.1%,与银行卡/支付密码使用率差距进一步缩小至72.9%; 其次,跨境支付可能加速发展。 随着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国内支付企业依托移动支付技术优势和市场拓展经验,将更加注重海外市场的建设和开拓,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公众的跨境支付需求。 同时,本次调查发现,移动支付在六个方面呈现出新变化:
一是移动支付整体持续稳定发展,数字场景与人们生活高度融合。
移动支付满足了大众数字生活的基本需求。 移动支付完成的金额占参与调查的受访者月均消费支出总额的86.1%。 77.5%的手机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常见场景近11种,较2024年进一步增加。同时,随着数字支付场景不断下沉,三四五线城市居民不断依赖移动支付。 此外,线下实体店、线上综合电商、公用事业支付、外卖订餐场景也活跃,自助售货机、直播购物、社区团购等新兴场景呈现快速增长。
二是老年人移动支付服务初见成效。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弥合“数字鸿沟”问题。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报,截至2024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67亿,叠加人口老龄化总体趋势。 为破解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人民银行等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推动行业机构对移动支付产品进行改造,以适应老龄化需求。 研究数据显示,移动支付的使用在老年人中正在加速普及。 超过70%的60岁以上受访者会使用移动支付进行日常消费和公共事业支付场景,54.2%的老年人会进行网上购物。 。 多数受访者表示,移动支付老年友好转型已初见成效,老年人群体的消费生活更加丰富便捷。
三是用户不安全行为明显下降。
调查显示,2024年,接受调查的用户平均有1.2个不安全习惯,而2024年,每人平均有2个左右不安全习惯。 “所有支付密码都一样”、“试图扫描二维码打折促销”、“换手机时未注销银行卡、未删除存储的敏感信息”等不良行为发生率明显上升减少。 但25岁以下的青少年使用手机时的个人防护意识相对较低,不良行为也高于平均水平。
四是电信诈骗问题依然严重,其中收入返还诈骗发生率最高。
从类别来看,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电信诈骗,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遭受过财产损失,平均损失达2759元。 在各类电信诈骗中,收入返还诈骗的发生率最高,为17.7%。 其中,以“兼职诈骗犯”最为突出。 其次是感情骗局和爱情骗局,15.7%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 例如,“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多针对25岁以下的年轻学生。从损失来看,部分受访用户深陷虚拟货币诈骗陷阱,损失较大。 约2.5%的受访用户表示曾投资过虚拟货币,其中近一半遭受财产损失。 约五分之一的受害者损失超过2万元,平均损失达7474元。
五是受访者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较高,但银行卡安全使用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消费者权益方面,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较2024年有所下降。经调查,“填写调查问卷,留下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姓名等个人信息”。 “在街上扫描二维码”和“更改移动支付绑定的手机号码后不通知银行”在使用银行卡时可能不安全。 这些行为的发生率低于10%,说明持卡人普遍具有较高的账户信息保护意识。 近半受访者表示会通过国家反诈骗中心APP进行投诉或举报。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银行卡安全使用的法律意识仍有待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任何出租、购买银行卡、电话卡的行为都可能涉嫌犯罪,但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仍表示“不知道”买卖银行卡的处罚措施银行卡。 55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群对买卖银行卡违法行为的认知度较低。
第六,青少年和老年人是弱势群体和高危群体。
25岁以下青少年使用手机、银行卡时个人防护意识较差。 他们的不良使用习惯数量高于平均水平,并且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更容易信任他人。 调查数据显示,此类受访者中只有30%表示没有遇到过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 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容易成为假药、保健品诈骗的受害者。 同时,这一群体中有28.2%的人从未感觉自己的个人权益受到了损害。 在经历过个人信息安全危机的受访者中,26.1%的该类受访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高于平均水平。
云闪付专家给出防范建议
为提高移动支付安全,保护个人权益,社会公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扫描二维码或随意留下个人敏感信息;
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让网络诈骗分子有机可乘,因追求薄利而造成巨额财产损失;
第三,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不要为了追求短期高回报而相信所谓的投资专家;
第四,如果您不幸遭遇诈骗或其他类型的人身侵权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和官方机构寻求帮助,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此外,公众还可以主动学习各种防范措施和反诈骗技巧,提高防范诈骗、拒绝赌博的能力。文/秦朗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