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1、刷脸支付将更大规模落地,会出现新的问题。
2018年,刷脸支付成为备受支付行业关注的新兴支付方式。 这项技术并不是2018年诞生的,但今年却引起了行业的轰动。 支付宝、银联已公开宣布推出刷脸支付产品,微信支付也在探索刷脸支付的价值。 此外,美团、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也尝试过刷脸支付。
不仅在零售领域,刷脸支付甚至应用于公交、地铁等需要更快支付速度的场景。 微信公交一年前推出刷脸支付。 监管态度方面,央行曾发布288号文,鼓励在开户中应用人脸识别,相关人脸识别标准也正在制定中。 这可以说是人脸识别在金融领域的默认。
可以预见,到2024年,将会推出更多规范或标准来规范新兴支付技术的发展。 此外,刷脸支付也将带来新的产业问题。 首先是对安全问题的深入讨论。 目前,人脸信息需要从公安数据库中检索,没有任何公司可以存储人脸信息。 那么如何保证人脸信息在传输和比对过程中不被泄露,或成为一个焦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新的支付技术最终会逐渐加强安全性。 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不断完善的监管要求。
其次,人脸识别支付技术将不断发展。 目前的刷脸支付大多需要输入完整的手机号码,体验不太好。 不过,最近支付宝推出的“蜻蜓”推出了一项功能,可以让你经常光顾的商户免去输入你的手机号码,大大提升了支付体验。 人脸扫描终端也在向低成本、轻量化方向发展。 未来,刷脸支付体验的提升将有更多想象空间。
第三,基于人脸识别的其他应用,日益普及的人脸识别支付设备正在优化人脸识别的基础环境。 一旦量变变成质变,人脸识别就可以衍生出其他非支付服务。 目前,交通中的人脸识别可以为老年人和学生群体提供乘车折扣。 未来,麦当劳刷脸支付自助机或可帮助用户完成政府缴费。
四是多种支付方式、多终端给商户带来困扰。 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闪付三大巨头早已进入刷脸支付行业,银行和互联网巨头也跃跃欲试。 但每一个刷脸支付终端都不兼容其他支付方式,这会造成“银行卡时代”POS终端多个清算品牌的问题。 而且,目前的刷脸支付终端体积普遍较大,占用店面空间较大。 未来,或许人脸识别支付聚合会有更多的市场需求。
2、POS终端定制化需求逐渐增加。
移动支付时代,POS终端正处于变革的风口浪尖。 支付方式的变化对受理终端提出了新的要求。 智能POS的出现给传统POS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尽管老玩家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资源仍然占据着很大的市场。 但这也引起了POS行业的警惕。 新兴的支付技术将对终端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厂商需要持续关注市场需求,尤其是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巨头的发展方向。
关注垂直场景的终端需求。 2018年云闪付将在十大场景推广。 2024年微信公开课中,微信支付将发布36行密钥扩展。 当巨头们聚焦垂直场景时,扫码普及、终端更新换代不断深入的时代,终端厂商如何抓住机遇? 2018年,最典型的就是交通领域的终端扫码改造。 2024年会是哪个垂直行业?
行业门槛的升降。 自移动支付普及以来,业界普遍认为支付终端的进入门槛降低,二维码扫描设备的巨大需求催生了新的终端强国。 但随着产业结构的重新确立,行业门槛开始逐渐提高。 2018年,条码支付安全备受关注,《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也制定发布,提高了条码支付安全方面的终端准入门槛。
多种技术的叠加。 扫描二维码是当前终端设备的必备功能,但随着人脸识别支付的兴起,人脸识别也将成为终端产品设计的热点。 近期央行也发布了声纹识别标准,声纹终端的市场需求可能会更多。 简而言之,终端制造商需要意识到各种支付技术的兴起。
3、银行金融科技潜力巨大
2018年银行对金融科技有多疯狂? 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平安等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甚至央行还成立了微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政策利好下,银行需要更多金融科技科技产品获得更多市场认可。
强化支付服务。 支付一直是银行的短板。 移动支付大战之后,银行意识到支付只是入口,背后还可以拓展金融服务。 聚合支付的兴起,让银行再次掌控支付入口成为可能。 这也催生了很多支付公司为银行提供聚合支付解决方案和实施服务。
利用第二类家庭。 账户分类的实施,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经过试用期,二类账户将在2024年激发更大的业务潜力。2018年,银行和互联网机构多次使用二类账户线下提取信用卡。 抛开“前车之鉴”的京东闪付、美团闪付,2018年中国银行与中铁银通联合推出的“铁路e卡”就是利用II类用户的典型案例。
开放银行业务更受欢迎。 准备金存入后,支付机构的资金处理能力下降。 一方面,移动支付的入口和引流能力激活了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另一方面,监管趋严导致互联网企业财务质量缺失。 这就需要银行开放能力,弥补互联网企业资质的不足,同时满足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 开放银行现在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也将成为未来几年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热门话题。
除了上述之外,2024年区块链也是备受关注的一年,支付宝已经在跨境支付领域得到应用,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跨境支付项目应用区块链。
监督
近两年,监管让支付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在准备金缴存和直连断开等工作完成后,虽然地方监管持续加强,但笔者认为2024年监管仍会从紧但依然。 放。 为什么?
监管成本正在上升。 2018年,直连断网、准备金押金、支付安全审查、反洗钱等一系列重磅监管措施相继实施,支付机构合规困难的同时,监管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2018年,央行大力鼓励金融科技发展,期望将监管与科技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监管效率。
总体合规框架已经完成,需要市场化调整。 整个2018年,支付行业一直关注直连中断和准备金存管相关事宜。 两大监管措施完成后,网联+云闪付的合规清算体系已经完成。 那么下一阶段我们需要加强细节方面的监管,给市场足够的调整空间,比如网联和云闪付的线上线下服务如何分离,网联的资费如何设定。
在此前提下,监管框架的完善将带来市场洗牌,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
1、反洗钱将更加严格
2018年是反洗钱极其严格的一年。 301、130、120、164、163等文件让支付机构对反洗钱极度紧张。 不少支付机构因反洗钱不力而受到处罚。 到2024年,随着跨境支付的蓬勃发展,央行对跨境反洗钱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2、储备金管理新办法值得期待
2024年伊始,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现有准备金管理办法需要修改,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客观地讲,准备金足额存管降低了支付机构开展支付业务的灵活性。 新的准备金管理办法或许能够向支付机构下放新的权益。
3、持牌机构洗牌力度加大,支付牌照可能开放
支付机构转型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 现在准备金缴存已经完成,考验支付机构多元化营收能力的时候到了。 未来支付行业的洗牌将会加剧。 与此同时,在监管框架已经完善、支付合规门槛提高、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关闭数年的支付牌照发放有望打开大门。
四、金融开放给市场带来的变量
金融开放给市场带来的变量。 2024年将是互联清算筹备的关键一年。 尽管业内普遍认为,新角色的加入不会对中国的支付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但可能会对跨境支付领域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