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红包接龙”或赌博律师:有疑问网友可举报

2024-01-08
来源:网络整理

今年过年期间,“微信红包”十分火爆,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

相信大多数网友对“微信红包”并不陌生。 朋友们几乎每年过节都会互相发几个“微信红包”。

可乐在其中的同时,还有很多类似《红包接龙》的小游戏。 按理来说,朋友之间互相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深陷其中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近日,有人认为微信“红包接龙”游戏涉嫌赌博犯罪?

网友:朋友一起玩太夸张了!

据称,“80.8亿”是微信官方披露的2016年2月7日(除夕)微信红包收发总数。 这一数字是去年的八倍,共有 4.2 亿人参与,平均每人发送和接收 20 条消息。

随着春节假期的开始,包含拜年、游戏等要素的微信群红包接龙活动也成为热门话题。

对于微信群里的“红包接龙”游戏,不少网友觉得说它“涉嫌赌博”有些夸张,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形式。

“过年的时候我经常和家人一起玩红包接龙,基本上谁运气好就得继续发,但是会有上限,不会太夸张。” 家住西安南门的蔡女士认为,红包接龙是朋友之间的一种友谊。 游戏中虽然有一定的金钱活动,但也不算太多。 一般限额为100元,往返只需几十元。

蔡女士说,运气最好的人通常会被要求加10元才能继续发放。 她认为,因为幸运者收到的钱也多,所以让他再加10元继续发放其实并没有什么损失。 那些获得较少的人有机会获得更多。 最终,没有人失去任何东西。 相反,有一定的互动性。 在微信群里聊天,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与蔡女士持相同观点的人还有很多。 网友“”认为,在大家的乐趣和共识范围内,它只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娱乐游戏! 运气最好的人赢得了比赛。 金额有限制。 这是一种游戏方式。 金额没有限制。 这也是一种玩法。 后者是一种娱乐!

同时,他认为微信应该设置“大额提醒”功能。 当金额超过一定范围时,应提醒微信用户保护用户财产安全,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律师:看看有没有人从中获利。 有疑问的网友可以举报

微信“红包接龙”游戏是否涉嫌赌博犯罪? 陕西宏振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雷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考虑,但他认为,朋友之间的红包游戏不宜过于严厉,最好以正常的态度对待。态度。

据不完全数据显示,2015年下半年,全国就有10万微信用户涉嫌赌博账号。 如果按照6.5亿微信用户数计算,相当于每1000个微信用户中就有1.5人参与赌博。 也就是说,微信用户的赌博率约为0.15%。

对于此类行为,王雷认为,确实有人通过微信赌博,建立所谓的“微信赌博群”,但这种情况与朋友之间的“微信红包接龙”游戏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鉴定赌博法律是否有明文规定,在方法和金额上都有相应的规定,但不可能每个公民都去研究法律的具体规定。直观上来说,可以有一些简单的识别方法。” 王雷说道。 到达。

王雷表示,认定赌博的一个明显区别是,是否有人在不断从中获利,或者是否有人在“抽奖金”或收受回扣。

微信红包群红包上限_微信群多少红包上限_群微信红包限额

“如果有人在这种游戏中抽奖金、收回扣,那么他可能有赌博的嫌疑,因为他是为了盈利。如果只是朋友之间的简单游戏,尽可能多地点击点数,那就没有这回事了。” . 可能吧。” 王雷分析道。

王雷提醒网友,加入微信群时最好验证群成员身份。 如果您不慎被加入某类“赌博群”,可以通过微信群的举报功能向微信官方举报,避免意外“涉足”赌博。

此外,王雷认为,在玩类似的“红包游戏”时,微信官方也有义务提醒网友确认对方身份和游​​戏性质。 如发现有赌博嫌疑,应予以封禁或退出。

相关新闻:网络红包大数据:男性比女性更爱“抢红包”

早上六点,我睡眼惺忪地看着微信群,开始一件一件地捡起凌晨出现的失踪的新年红包; 上午10点,我被老板拉进了一个新的钉钉群,为了活跃气氛,我给同事们发了一个价值20元的拜年大礼包。 ; 下午5点,我想带爸爸妈妈去烧烤店吃一顿美餐。 看看哪个公众号在发粮券……

这可能是你的长假生活,但也是大多数中国网友的红包生活。 今天上午,企鹅智酷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红包”大数据报告》显示,城市手机网民中网络红包渗透率已达近90%。

90%城市手机网民用过红包

刚刚过去的除夕夜,几乎所有发布的“抢红包”数据都创历史新高:超过4亿网民参与“抢红包”,收发红包总数超过10个十亿。 其中,支付宝红包总额达8亿元; 微信红包收发总数达80.8亿个; 百度钱包福袋开启次数达112亿次; 微博平台红包总价值突破10亿。

到底有多少中国人参与到这场“红包大战”中,才使得抢红包的数据如此耀眼? 这份互联网红包数据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月,城市手机网民中网络红包渗透率为89.5%,接近90%。 其中,可提现或直接消费的红包最受欢迎,渗透率达88.3%。 这些货币互联网红包的用户大多是通过向信任的人发送和接收红包来开始他们的互联网红包之旅; 而无法提现的优惠券红包渗透率为21.7%。 %。

老人不愿“独处”

除夕之夜,“北漂”小露在朋友圈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家乡信号不好,小露在几次抢红包失败后决定放弃。 没想到,60多岁的婆婆竟然放弃了她的智能手机。 他把手机拿到窗外,身体前倾,把玩着红包“咻一咻”,同时告诉小鲁,阳台上的信号很好。 “一切努力都会有回报。” 婆婆一共收到支付宝红包2.58元,微信红包2.6元。 “我感觉今年半夜煮的饺子比往年好吃。”

“网络红包正在从年轻人扩展到老年人,在这场全民狂欢的游戏中,没有人愿意被落下。” 报告统计了不同年龄段用户的互联网红包渗透率:19岁以下、20-29岁、30岁、30-39岁等三个年龄段的网民开过红包的比例约为90%服务; 83.7%的40-49岁网民曾收发过红包; 而50岁及以上的网民中,64.6%的人也喜欢参加红包“竞赛”。

一线城市老人最“钱迷”

在大家参与的红包互动中,谁更关心红包的大小? 根据报告中绘制的“肖像”可以看出,一线城市的老人最“爱钱”。

报告显示,相比男性和女性,16.4%的男性认为6元以上的红包“有趣”,而45.9%的女性认为抢1元以下的红包可以接受。 与老年人相比,19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多认为0.01元至5元的红包可以接受,“只是为了好玩”; 不过,很少有老年人这么认为,超过10%的老年人这样认为,有的甚至认为单个红包应该超过10元。 大城市与小城市对比,一线城市19.9%的用户认为6元以上的红包可以接受,三四五线城市40%以上的用户认为1元以内可以接受。

红包的意义延伸到情感诉求

抢到的红包要怎么花? 在哪里使用它? 报道还对此进行了一些调查。

结果显示,78%的货币互联网红包中,“钱”仍然以红包的形式再次发放。 近30%的网络红包用户已提取现金; 用于电商购物的比例为12.2%。 其中,相当多的网友认为,红包的作用已经从折扣、便利升级为情感诉求:收发红包是拉票、点赞、分享喜事、祝福时的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礼物。

报告还显示,这些红包的发放和取现的需求促进了银行卡的绑定,相应的消费、支付、金融等服务业蓬勃发展。 随着线上线下消费链的打通,新的商业生态系统正在构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