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徐英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水下两相湿气流量测量设备,该设备已获得型式认可并正式发布,此举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具有深远的影响。
7月10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消息,天津大学徐英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研发出一款全球首创的超声技术水下两相湿气流量测量设备。该设备已顺利通过中国船级社CCS的型式认证,并正式对外公布。在压力、温度、水深、含气率范围以及测量精度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该装置的表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深海油气田的开发离不开水下两相湿气流量测量装置,这设备至关重要。其研发成功意义重大,不仅突破了国外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封锁,还使我国在深海装备关键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成就对我国深海油气开发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天然气采集过程中,管道中经常存在凝析油和地层水等液态物质。以往,陆地油气田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搭建数千平方米的集气计量站,将含有水分的天然气分离成气体和液体两部分进行测量。然而,这种方法不仅费用高昂、占用土地面积大,而且操作流程复杂。
徐英教授的课题组经过十多年的独立研究,成功开发出了新型湿气两相流量计。这种流量计无需进行气液分离,即可实现对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实时测量。该流量计已在我国的多个陆地气田,包括页岩气田和凝析气田等,得到了成功应用。这一成果显著降低了天然气的生产成本,并提升了生产效率。
预测显示,未来全球大约有一半的油气资源将来源于海洋。然而,深海装备的发展受到众多制约。严苛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成本使得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设备需要具备超过20年的使用寿命。在我国,深海装备的关键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例如,一台水下流量计的价格就高达数百万美元。此外,国际市场由四家公司垄断,而关键的感测部件核子射线源也必须进口。
天津大学研发的这款水下两相湿气测量设备成功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该设备巧妙地将超声波技术和特殊文丘里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了两种技术的各自优势,从而实现了差压法和速度法流量测量原理的有机结合。在结构设计方面,采用了多孔取压和内置环形导压的专利设计,并且在关键传感部件的设计上摒弃了依赖进口的思路,有效降低了设备的生产成本,大约在50万元人民币左右。
这项技术将来有可能在哪些行业领域发挥效用?期待大家的评论交流,同时也请大家为文章点赞并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