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一下,没有可以一劳永逸的指标,
KDJ指标可用于短线分析,MACD则适用于趋势判断,这些指标所依据的核心逻辑主要源自于量价关系,通过各式各样的公式与函数进行推导,(这一点在上篇文章中已有详细阐述)。
具体来说,哪个指标具有实际效用难以一概而论,这主要取决于个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特性,它们往往可以并行应用,相互补充。
1、MA():移动平均线指标,用于衡量股价的趋势,
均线作为一种传统的投资工具,通过计算特定时期内股票的平均价格,进而绘制出一条连续变动的曲线。这一指标主要用于帮助投资者分析股票价格的长期走势。若股价位于均线上方,通常表明股价有上升的迹象;相反,若股价跌破均线,可能暗示着股价有下降的趋势。
均线的应用广泛,涵盖了5日(对应周线)、10日(对应半月线)、20日(对应月线)、60日(对应季线)、120日(对应半年线)以及240日(对应年线)等多个时间周期。
其中5、10属于短期均线,
20、60属于中期均线;
60日均线也被称为多空分水岭。
图表左上方通常能找到均线参数的显示,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整,以形成符合个人需求的均线设置,常见的选择包括5日、10日、20日和60日均线,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定不同的均线参数。
均线具有三种状态;
四条均线均位于价格之下的位置,并且自上而下依次展开,呈现出一种向外扩散的形态;由此可知,当前市场正呈现出多头的发展态势。
当前情况下,价格位于均线上方,均线一般会对价格有支撑作用。
四条均线均位于股价之上,且自下而上依次展开,形成一种扩散态势;据此可知,当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空头走势。
当前情况下,价格位于均线下方,均线一般会对价格有压制作用。
均线之间交错交织,缺乏规律,走势方向各异,股价与均线的相对位置也不稳定,时而位于均线上方,时而位于下方,显得混乱无序;在这种状态下,市场通常呈现出波动不定的行情特征。
在震荡的市场环境中,均线的支撑与压制功能并不突出,往往更多地是以某个区间的上下极限作为支撑点或压力点。
总结:均线有序排列为趋势行情,杂乱无章是震荡行情;
在趋势有序排列的情况下:遵循趋势,以60线为指引确定交易方向,同时依据5、10、20均线有序排列的原则,以及价格成功穿越所有均线的信号,进行开仓操作。
在市场波动剧烈之际:采取高卖低买的策略,依据价格的高低点进行操作。这一策略较为复杂,建议投资者保持谨慎,可选择观望或是进行小额交易。
2,MACD指标,指标之王,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
一种趋势跟踪指标,用于判断股票价格的变化趋势和买卖信号。
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这一指标源自移动平均线(MA),并由此派生出了动量分析。移动平均线的核心在于顺应市场趋势。因此,MACD具备了追踪趋势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新趋势的走向,是上升还是下跌。正因如此,它被誉为“指标之王”,非常适合用于中长期分析。
Mac 指标由黄白两根线条以及红绿两色能量柱构成,其中黄白线条被称为平滑移动平均线,具有轻微的滞后性。因此,后续的创造者才设计出了这两种颜色的能量柱。红色能量柱象征着上涨的动能,而绿色能量柱则代表下跌的动能,每一根能量柱都与每日的 k 线相对应。
MACD指标包含三个关键参数:12、26和9。我们先来了解这些原始参数的来源,它们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投资者所提出,当时美股市场每周的交易天数分别是这些数值。其中,26这个参数代表了当时美股市场每月的交易天数。至于第三个参数9,它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第三个初始参数,即当时每周的交易日数与一个概率分布函数相乘得出,以当时美国股市为例,每周有六天交易日,这一乘积结果便构成了MACD指标中的第三个参数。由此,MACD的三个初始参数,实际上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股市的交易天数。
显而易见,那时的美股交易天数与我们A股的交易习性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原始参数必须进行调整,至于具体如何调整,
这过程并不复杂,我们只需依照发明者的设计理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第一个原始参数为例,它原本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股市两周内的交易天数。如今,我国A股市场两周的交易天数是10天,因此,我们将这个参数直接设定为10。
第二个原始参数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股市每月的平均交易天数,而我国A股市场每月的交易天数,我们默认的是20天,并非22天。若不考虑周末和节假日,我们一个月内默认的交易天数是20天,因此第二个参数应调整为20,第三个参数则是将每周的交易天数与概率密度函数相乘。我们每周有五个交易日,将这个数字与概率密度函数的1.4倍相乘,结果恰好是7,因此,第三个参数便直接设定为7。
如此一来,我们A股的参数最终应当调整为10、20以及7,众多投资者认为这些指标不够精确,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您尚未对参数进行过调整。
MACD指标解读
MACD作为研判中长线趋势的工具,但在市场剧烈波动或价格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它可能会发出不准确的信息,即所谓的假信号。因此,在进行交易决策时,必须审慎考虑其他指标和市场状况,不可仅依赖MACD的差离值判断,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MACD经典交易策略指南,
策略1:顶/底背离交易策略
若市场价位攀升至新的高度,而相关指标却未同步达到新高,此时MACD将显现出顶背离现象;在此情况下,交易员可在死叉形成之际尝试进行做空操作。同理,若市场价位跌至新的低点,而指标却未达到新低,MACD将呈现底背离;这时,交易员可在金叉出现时尝试进行做多操作。
值得关注的是,一旦发生偏离,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出现反转。若当前走势依然强劲,价格很可能会继续按照既定趋势波动。
策略2:信号线交叉点策略
MACD指标的交叉点策略或许是被交易者用得最多的方法。
本质上,交易者会关注MACD的这两条曲线;一旦快速曲线越过了缓慢曲线之上,这通常被视为一个潜在的买入信号。原因是,这种交叉现象表明快速曲线正在迅速远离缓慢曲线,暗示着新一轮的上涨趋势可能刚刚启动。反之,若快速曲线下穿缓慢曲线,则意味着市场上涨的动力正在减弱,此时交易者可能会考虑卖出。
策略3:零线交叉交易策略
在MACD这一指标中,零轴被视为多空市场的分水岭。位于零轴之上,意味着资产价格处于强势状态;而零轴之下,则表示价格处于弱势。当MACD线在零轴之上并上穿信号线,形成所谓的金叉时,通常被解读为买入的信号。相反,如果MACD线在零轴之下下穿信号线,形成死叉,则通常被视为空头的信号。
总结
MACD指标独树一帜,融合了趋势追踪与能量辨识的双重功能。若能巧妙地与其他指标结合,MACD能有效滤除市场杂音和不利信号,进而显著提升交易者的盈利几率。然而,MACD并非完美无瑕,其不足之处在于移动平均线往往滞后于价格走势。归根结底,它仅反映了过去的价格平均值。然而,尽管如此,MACD指标仍是投资者最青睐的工具之一。
KDJ指标,亦称随机指标,主要用来分析股票价格的过度购买和过度销售状况。
经过一系列繁复的统计学计算,我们得到了三个关键数值,分别是K值、D值和J值。随后,我们将这三个数值对应于每个交易日,将它们依次连接起来,从而绘制出了三条曲线。
股票入门知识里,KDJ这一技术分析工具属于短期指标,对短线交易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然而,在市场趋势明显时,并不推荐使用KDJ,因为其钝化现象可能较为严重,此时可考虑借鉴其他技术分析工具。
若D值超过80,市场将显现出极度买进状态,预示着行情可能发生反转,此时宜考虑卖出操作;相反,若D值降至20以下,市场则表现出过度卖出迹象,同样预示着趋势可能发生转变,此时则可考虑买入。
K线若上穿D线,KDJ指标形成金叉,即为买入时机;反观K线若下穿D线,KDJ指标则显示死叉,这便预示着应当卖出;若KDJ指标与股价走势出现不一致,通常被视为市场趋势可能发生转变的警示。
KDJ指标以其高度的灵敏度著称,通常在较短的时间框架内被广泛运用。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应用KDJ时,通常会辅以趋势性指标来增强分析效果。
这三种指标是技术分析中最常被采用的,同样也是众多投资者在股票分析过程中频繁使用的工具。投资者们通常会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和个人的丰富经验,对这些指标进行灵活运用。
接下来还有一些稍微冷门一点的,直接给结论
4、 威廉指标(W&M)
若数值低于20,则表明市场处于超买状态,预示着价格可能即将达到顶点,此时宜及时进行卖出操作。反之,若数值超过80,则意味着市场进入超卖阶段,价格可能接近底部,这时应把握时机进行买入。此指标若与RSI、MTM等其他指标相结合,其效果将更为显著。
参数:N统计天数一般取14天。
5、 相对强弱指标(RSI)
相对强弱指数,简称RSI,其名称存在一定的误导性。这是因为“相对”一词容易让人误以为涉及比较。实际上,这种比较往往发生在不同资产的价格之间,例如股票价格与其他市场行情的对比。
RSI指标首次亮相于J. Jr.在1978年所著的《技术交易系统新思路》一书中。该指标属于振荡类,其数值范围介于0至100之间,通过特定的公式对近期价格进行计算,进而对股票、债券、期货等资产的超买或超卖状况进行评估。
如果RSI超过70,说明市场处于超买状态;
如果RSI低于30,说明市场处于超卖状态。
6、 趋向指标(DMI)
DMI的中文名称为趋向指标,这一指标在市场分析中颇为常见。其核心应用在于观察+DI与-DI的交叉情况。当+DI自下而上穿越-DI时,被视为买入的信号;反之,若+DI自上而下与-DI相交,则视为卖出的信号。当ADX值低于20时,股价正处于调整阶段,此时宜退出市场保持观察;若ADX值突破20至30区间并持续上升,预示着股价将经历一段显著的波动;而当ADX值超过50并突然转为下降趋势时,不论市场是处于上涨还是下跌状态,都预示着市场趋势即将发生逆转。
N代表统计的天数,M则表示间隔的天数,通常情况下为14天或6天。ADXR线是通过计算当日ADX值与M天前ADX值的平均值来得出的。
7、 布林线(BOLL)
此指标通过波带图形来展示其安全的价格区间,具体表现为“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带状区域。当股价波动幅度增大,该带状区域随之拓宽;反之,波动幅度减小,带状区域则变窄。若股价突破“上限”,则预示着短期内可能出现回调,此时为短线卖出之良机。而当股价跌破“下限”,短期反弹的可能性增加,这便成为了短线买入的时机。布林线的带状区域若平行移动,即代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此时运用1、2两种方法进行操作,其准确性极高。然而,一旦带状区域向右上方或右下方移动,即表示市场已偏离常态,此时将具有不同的分析价值。同时,当波带变窄时,剧烈的价格波动也可能随时出现。
N值用于指定统计天数,通常情况下这个数值是26天。P值则用于设定布林带宽度,通常这个宽度被设定为2。
8、 能量潮(OBV)
OBV的全称是On ,这一指标由美国投资分析师Joe所发明,它能够通过分析成交量的变化来预测市场价格的走势。OBV采用“N”字型作为波动的基本单元,这些众多的“N”型波共同构筑了OBV的曲线形态。对于那些一波比一波高的“N”型波,我们将其称为“上升潮”,而在上升潮过程中出现的下跌回调现象,则被称作“跌潮”。
OBV能量潮指标通过将交易量数据转化为具体数值,绘制成趋势曲线,并与价格趋势曲线相结合,通过分析价格变动与交易量增减之间的关联,从而对市场动态进行预测。
OBV能量潮指标是由两条线组成的。
第一条线定义为基准线,通常情况下,该线是以30日内的交易量为基础,计算得出的OBV(能量潮)指标的移动平均线,而这条线实际上就是指OBV指标在30日内的平均交易量所形成的曲线。
OBV线是另一条指标线,它通过计算当日的收盘价与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之差来得出。若差值为正,则计入正值量,若为负,则计入负值量;若差值为零,则表明OBV线没有发生任何变动。
9、 乖离率(BIAS)
乖离率揭示了股票当日收盘价与移动平均线之间的差异程度。当正的乖离率数值增大时,意味着短期内股票的获利空间也随之扩大,然而,这也预示着获利回吐的风险也随之上升;相反,负的乖离率数值越大,表明空头回补的可能性就越高。通过分析个股收盘价与不同时间段内平均价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绘制出多种BIAS线图。
系统会生成三条BIAS指标线,这些线分别代表收盘价与L1日、L2日、L3日所计算出的移动平均价格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