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简介
西安外国语大学于2003年设立了我国语言文学学科。目前,该学科拥有27位专兼职教师,其中包括9位教授和10位副教授;21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这一比例达到了教师总数的77.8%。此外,学院还聘请了5位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他们均具备博士学位。在硕士生导师队伍中,有1位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另有2位导师是长江学者。该学院设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等六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培养点。
我校致力于推动中国语言文学走向国际舞台,凭借外语教学的优势,深入开展中外文学交流、中西语言比较、中西文艺观念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构建了文学、语言与理论三大基础学科相互支持、协同进步的良好局面。2012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的第三轮中,我校的中文一级学科荣获第75名,成功跻身全国中文学科百强榜单。
二、专业简介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依托于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将欧美国别文学作为核心研究方向。在法国现当代诗歌与小说领域、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俄罗斯当代文学以及英美当代诗歌等方面,已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并因此成为学院内的优势学科。该梯队由户思社教授等学科领军人物聂军、温玉霞、南健翀等学术骨干构成。他们负责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出版了5部专著,发表了80多篇学术论文。
三、硕导名师简介
张保宁教授,陕西省高等学府的教学杰出代表,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学校学术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此外,他还担任中国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的理事,以及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和陕西省写作学会的副会长。专注于文学课程的教学、文学评论以及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相继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上发表了诸如《文学进步离不开积极的心态》、《创新文学与全球视野》、《文艺学应坚守本土立场》、《文学:是逃离还是回归根本》等超过六十篇论文,著有学术著作两部,编著三部,同时主持和参与了多个省级、厅级以及校级的教学和科研项目,荣获陕西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次,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五次,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科研人员和优秀教师。
温玉霞教授,博士学历,担任博士生导师,同时是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的理事,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俄罗斯文学以及比较文学。撰写了三部学术专著,包括《布尔加科夫创作理论》、《解构与重构:俄罗斯后现代小说的文化对抗策略》以及《索罗金小说的后现代叙事模式探究》;此外,还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如《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等;同时,担任并圆满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索罗金小说的后现代叙事模式探究”(2011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布尔加科夫创作研究”(2005年)、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2009年)、省社科基金项目“俄罗斯后现代小说的‘反文化’类型探究”(2010年)等;现正主持进行省教育厅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主题探究”(2013年)等研究工作。曾先后荣获陕西省第九次、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四项大奖。
王琪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他于1987年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99年取得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他在浙江大学的汉语史研究中心完成了学业,荣获文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还是陕西省语言学会和中国训诂学会的会员。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训诂学和文化语言学领域,并负责教授《古代汉语》、《训诂学》、《汉字文化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等课程。已发行专著《上古汉语称谓研究》一部,由中华书局出版;担任《常用典故辞典》一书的编者,此书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同时,编著了《图说十二生肖》系列,共12册,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此外,在《古汉语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语文建设》、《宁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承担并顺利结项教育部研究课题两项,领导并成功完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资助的课题一项,以及校内科研项目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