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这片抽象线条的疆域,其线条之所以能展现出非凡的魅力,在于它们拥有众多复杂的特质,例如质感、力道、动态、立体效果以及节奏感等。然而,在小学的书法课程里,受限于课时短暂和人数众多,教师们往往更注重纪律维护、课堂氛围营造以及作品数量(即一节课完成多少字或多少幅作品),却容易忽略了书法线条的深入训练。线条构成了书法艺术的独特表达,作为其核心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信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书法技艺,必须强化对质感、力度、立体效果、动态表现以及节奏感的培养。
质感
质感或质量感,这指的是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对物体表面质感(诸如坚硬、细腻、光滑、粗糙、柔润等)以及其量度所产生的感觉和想象,所达到的一种真实感。在书法作品中,线条的质感同样不容忽视,有的线条显得粗犷厚重,有的线条则细腻丰腴,尽管形态各异,但都无疑展现了各自的质感。《书谱》中提及的“沉重如崩塌的云层”、“轻盈如蝉的翅膀”;《笔阵图》里所描绘的点画,诸如“绵延千里的阵云”、“高山坠落之石”、“千年枯萎的藤蔓”等,这些都是对审美体验的描述,实则意在阐述线条的触感。
那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
书写工具的性能各异,笔触有所区别,墨水的色泽亦不相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线条质感。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通常强调运用浓重的墨色,但需保持其流畅不滞,以重按涩行的笔法,使得笔触坚实,墨色深沉,线条圆润且刚劲有力,骨与肉的比例恰到好处,“藏骨抱筋,含义包质”(其中“文”代表外形,“质”代表精神)。线条的力量感强烈,质感鲜明,因此能够给人一种浑厚内敛、丰满充实的美感,例如金文、魏碑、颜楷的线条便是如此。相反,若墨色稀薄、淡薄,笔触轻飘,墨迹浮于纸面,线条可能显得单薄,甚至骨肉分离,或是过于肥厚,给人带来轻浮而薄弱的印象。线条的力量和质感与落笔的力度以及用墨的浓淡有着直接的关系。分量充足、力度显著,亦即具有质感。通常,质感丰富的线条能够激发审美想象。因此,挑选一种特定形态的线条来展现特定的文字内容,并辅以巧妙的布局,便有可能成就一幅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的杰作。粗犷厚重的线条,恰能描绘出“钢铁长城”的雄伟景象,细腻柔韧的线条,则能展现出“细雨春风”的温婉意境,而干枯凝重的线条,则适宜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凄凉氛围,若非如此,便难以塑造出书法作品独有的神韵和风味,更别提孕育出质朴、超脱、秀美或豪放的独特风格。总体而言,书写时需用力得当,墨迹浓稠饱满,笔触沉稳有力,所形成的线条,不论是粗犷还是纤细,都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其质量之高。
力感
我国书法艺术在实践与理论层面都极为看重笔画的力度,故而书写时必须聚精会神,将全身之力汇聚于笔尖,注入到每一个点画之中,从而形成富有力度的线条,使得字体显得骨骼强健。因此,在书法教学中,对力感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有力度的线条呢?这涉及到执笔、运笔、用墨以及用线等多个方面,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把握趋势。掌握趋势便能激发力量,缺乏趋势则力量显得薄弱。所谓“势”,涵盖了形势、姿态、状态、气势等多重含义。线条上,可分为点势、撇势、横势、竖势、钩势、挑势、执势等多种形态;在用笔上,则有正势(中锋)与侧势(侧锋)之分。书法艺术,本质上是对“势”的全面展现,若线条缺乏力度,书法便失去了其神韵。然而,追求力度之前,必须先懂得把握趋势。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书写的实际情况,依据字体的大小和篇幅的长短,选择合适的姿势。比如,进行小字书写时,只需手指和手腕的力量就足够了;若是书写中等大小的字体,则需要手腕和肘部的力量;至于书写大字,则站立姿势更为适宜。
书写时需灵活运用笔法,书法之重在于执笔之道,有才者能以笔为工具,无才者则反被笔所制。古人对此极为重视,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我认为若能将“指实掌虚”、“腕平掌竖”、“笔直心圆”、“虚悬直紧”、“腕活指死”等要领融会贯通,并能灵活领会,便已符合要求。所谓书写技艺,关键在于“执笔”与“运笔”这两个方面,“执笔”主要依靠手指,“运笔”则主要依赖手腕,若能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便能够实现书写的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五指执笔法是基础,而悬腕书写则是更为理想的状态。
何谓线条具有力度?通常而言,锐利、刚劲、粗犷圆润或细韧柔韧的线条更容易营造出力度感;相对地,诸如波浪线、膨胀线、滑腻轻盈以及粗重无力的线条则难以展现出力度感。
总之,具有力感的线条,都是具有生命律动感的线条。
立体感
中国书法的审美要素中,布白结构固然重要,但线条的运用尤为关键。线条的立体感,除了力感之外,也是评判书法优劣的重要标准。在书法评论中,人们常常推崇线条的圆劲之美。这里的“劲”代表的是力度,而“圆”则象征着线条的立体效果。尽管中国书法使用的纸张有生熟之分,但完全不渗水的纸张却极为罕见。所谓的“力透纸背”,实际上就是通过书写时纸张的渗水程度来展现线条的深度与厚度。线条之深,透过纸张,边缘呈现出立体般的厚度;若纸面轻轻掠过,墨色未能触及纸张内层的线条,则缺乏这种厚度之感。仅凭“力透纸背”这一技巧,尚不足以形成立体厚度。若要达到圆满的境界,则需借助高超的用笔技艺来展现,小学书法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
一、巧用中锋
中锋用笔之所以能轻易地塑造出圆润的线条,是因为笔尖接触纸张时压力的分布情况。在笔锋的中心线上,压力最为集中,而向两侧的副毫压力则逐渐降低,这导致了线条的深浅和干湿程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中间部分较厚、边缘较薄,或者中间部分湿润、边缘部分干燥的细微差别,使得线条呈现出“圆”的立体效果。
二、善于换笔
换笔,亦称作改向,是在书写过程中,当遇到笔画的转折点时,必须将笔尖轻轻提起,进行顿挫,然后改变笔锋的方向继续书写。
动感
线条所蕴含的动感,是其内在特质之一。“动”字所指,乃是线条所展现出的那种流动的节奏感。若一幅书法作品能够以充满活力的流动线条为构架,那么它便具备了充满生机的动态美感。
在训练过程中,需注重对用墨、行笔技巧以及驾驭笔锋的能力的培养。若墨色过浓,笔触滞涩,动感便会减弱;而墨色适中,笔触流畅,动感则会增强。笔速较慢时,动感较弱,笔速加快时,动感则更强烈。然而,若墨色过于淡薄,线条会显得臃肿膨胀,缺少生机;若运笔速度过快,线条则容易显得浮滑而单薄。因此,需教导学生执笔要灵活且保持适当的宽松度,书写时需圆滑自如,用墨应掌握浓淡适度,使墨水自然渗透,书写过程中要流畅且有所保留,追求“快速但不急躁”的节奏,书写态度要沉着且决策果断,运笔速度既不能过于缓慢,也不能过于急促,唯有两者交替运用,方能创作出富有韵律美感的线条。
二、点画之间的连接顺序遵循特定的结构规则,即先从上至下,再从左至右,接着从内到外,这种线条之间的相接实际上是一个气脉相连、线条连续流动的过程。
节奏感
世间万物的发展演变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书法艺术亦是如此,历代的书法家对此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书法艺术的节奏感,与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布局以及笔、墨、纸的选择,还有笔法、用墨的技巧、章法的布局、间架结构的安排等要素密切相关。
小学的楷书教学里,对于八种基本笔画的起始、运行和收尾,都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动作节奏。当需要转折或改变笔势方向时,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节奏,这主要依赖于手腕的灵活性。无论是藏锋还是露锋,都各自有着特定的动作节奏;藏锋落笔,需先进行与行笔方向相反的空中动作,而露锋则是直接落笔即行。在书写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掌握这些动作节奏的规律。在书法的修炼过程中,对节奏感的把握是衡量一个人基本素养的关键要素。笔画的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节奏,且遵循着特定的规则。行书和草书的笔画顺序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而汉字的构造则是通过书写时动作的协调性来实现的。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力求:(1)使笔画达到成功的标准;(2)并将笔画放置在恰当的位置。若将结构视为基本笔画的简单叠加,那将是肤浅的、表面的,这种做法只能算是“做字”,而非真正的学书。这种类似工匠的制造方式,恰恰是书法教学所应避免的。至于章法,亦即布局、分行布白,它是节奏所涵盖的关键要素之一。楷书章法讲究字与字之间需连贯呼吸,方能构成一排;而行与行之间需和谐搭配,始能汇成篇章。此外,还需关注疏密布局、落款设计以及钤印处理等细节。在行、楷书的书写中,章法的节奏感显得更为鲜明且错综复杂。
中国书法堪称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众多传统艺术门类中,它既是最为常见,又是最具韵味和深度的艺术。它既是具体可见的造型艺术,也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抽象艺术;既是实用的书写艺术,又超越了实用范畴,成为了一种超脱的艺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
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线条,构筑出了错落有致的美丽景象,因此在进行书法教学时,我们必须关注对线条质感、力度、立体感、动态以及节奏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