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职场性骚扰,如何打破沉默?
记者采访多位职场性骚扰受害者
调查动机
近期,著名编剧史航涉嫌性骚扰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事件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所谓“受害者”纷纷挺身而出,揭露史航曾对他们实施性骚扰的行为。面对指控,史航两次通过发文进行反驳,同时公布了与部分当事人的对话记录,声称“事实并非如此”、“并未发生性骚扰,我与这些当事人都有过不同形式的交往,甚至包括有过稳定的恋爱关系的前任。”
实际上,近年来关于性骚扰,尤其是职场性骚扰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在许多人对此行为表示鄙夷和谴责的同时,他们对于人际交往中如何界定性骚扰的界限感到困惑。一些遭受性骚扰的当事人由于各种原因选择默默忍受,而另一些则因缺乏证据而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有效减少甚至彻底消除职场性骚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职场中为何会出现性骚扰现象,其具体界定又是什么?遭受性骚扰的受害者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又该如何依照法律对性骚扰行为进行规范?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对我身材与面容的评说,有时有意有时无意,频繁的肢体触碰,他作为上司还要求我饮酒,甚至在我拒绝后,还指责我‘现今的年轻人不懂职场礼仪’。作为“00后”的职场新丁,周宁在辽宁的这家公司入职仅一周,便感受到了职场中的性骚扰。
周宁在采访中多次向《法治日报》记者提出疑问:“如何在确保职位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让对方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她尚未将此事告知父母,担心他们会为此忧虑。至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她尚未下定决心,是选择默默忍受辞职离开,还是勇敢地反击,她心中尚无定论。
周宁的遭遇并非孤立现象。据公开报道透露,职场中的性骚扰问题由来已久,众多女性在不同程度上都曾遭受过此类困扰。面对这种状况,是选择保持沉默还是勇敢发声,这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近期,记者对数位曾遭受职场性骚扰的受害者进行了访谈,旨在通过她们的亲身经历,探寻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有效途径。
任何人都可能成受害者
在众人眼中,宋岩的领导被形容为一位“和蔼长者”,性情温和,毫无威胁——年过半百,鬓发斑白,面容常带微笑,家庭和睦,妻子贤惠,女儿正在海外深造研究生课程。
但宋岩知道对方的龌龊。
宋岩在完成本科学业后,加入了甘肃的一家企业。某次,她在工作中犯了一个小错误,遭到了领导的严厉斥责。不久后,领导又向她表达了歉意,并给予了她安慰,还闲聊了一些家常。自那以后,领导频繁地将宋岩召至办公室,向他展示自己书写的毛笔字,并分享了一些所谓的美丽照片,其中不乏女性上半身裸露的图片。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自我安慰,甚至可以说是虔诚地祈祷,这一切不过是领导对年轻员工的关怀与爱护。然而,不幸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一个周末,上司邀请她一同参加饭局,她被迫喝了一些酒,而上司则喝得更多。饭局结束后,司机开车送他们回家,在后排座位上,上司开始对她动手动脚,她奋力挣脱,动作幅度相当大。
宋岩表示,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挣扎,她于次日果断选择了离职,对那件事情感到极端的反感。
众多接受采访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职场环境中,频繁出现开低俗玩笑、言语挑逗以及性暗示等言语形式的性骚扰现象,此类骚扰多见于同事之间,亦或上级对下属的试探行为。相对而言,以行为实施的性骚扰则通常在上下级之间发生。
包括宋岩在内的众多年轻受访者表示,起初他们并未认识到言语性骚扰是职场骚扰的一种形式,仅仅觉得这种情况令人难堪,直至积累更多经验后,他们才开始有所领悟。
这位遭遇同事言语骚扰的受访者表示,有男性同事频繁在她面前讲低俗笑话、传播黄色段子,有些段子当时并未理解其含义,直到有女同事点拨后才恍然大悟,感到极度不适,难以忍受。这种情况显然构成了职场性骚扰。
饭局常常是言语骚扰的高发场所。北京的黄女士向人透露,她曾参加过一次部门聚餐,其间一位男同事边夹菜边声称其具有壮阳功效,诸如“晚上回家大战三百回合”、“床也承受不住”等言语,让我感到非常尴尬,只得装作不懂。然而,那位男同事却指着我说:“你肯定听懂了,你最懂了。”周围的人纷纷大笑,我感到十分恶心。
有受访者反映,某些男性领导对女员工实施了诸如触摸肩膀、拍打背部等不当行为,这让人感到极不舒服。更有过分的行为,他们在酒后竟将手放在女同事的大腿上。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被采访者普遍表示自己不止遭受过一次职场性骚扰的经历。大家普遍认同,遭受性骚扰与个人的外貌、着装无关,众多职场女性都有可能成为性骚扰的受害者。
我原以为,自己应是那种“容貌平平,无人敢打扰”的类型。然而,遭遇同事的性骚扰后,我才意识到这种侵犯并非仅限于特定女性。
骚扰产生阴影挥之不去
宋岩在离职之后选择了继续深造,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因为她表示:“初入职场便遭遇此类事件,让我对职场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年,但当她遇到那位“年纪稍长、身材矮胖的男士”时,她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退后一步。
何怿晨,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曾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职场性侵害的维权信息,并且与众多此类受害者有过交流。她向记者透露,职场中的性骚扰现象主要表现为:通过发送不适宜的图片或文字对同事或下属进行骚扰;在聚餐时,故意讲述带有性暗示的笑话,并在劝酒之际趁机触碰他人身体;利用出差之机,创造独处的机会,以商讨工作为由将对方叫至房间进行骚扰;上司凭借职权优势,迫使下属屈服,若不服从则进行打压。
采访过程中,记者观察到,面对职场性骚扰,部分受害者倾向于保持沉默,以求平息事端;而另一些受害者则会主动搜集证据,伺机采取行动;还有一些受害者选择以牙还牙,激烈反击。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职场性骚扰都会在受害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些心理创伤可能引发他们对所在公司、行业或群体的厌恶,甚至产生恐惧情绪。
接受采访的人士向记者透露,面对言语骚扰,他们起初感到困惑无措,随后心中难以平复。至于行为上的性骚扰,诸如轻微的触碰或拍打,他们感到极度不适。由于担心上下级之间的级别差异,有些人选择避开并委婉地指出“这种行为并不恰当”,而另一些人则因为遭受肢体骚扰而决定离职,因为他们无法设想在未来的工作中反复面对这样的情况。
身为过去遭受职场性骚扰的经历者,刘萍坚信躲避并非上策,她感慨万分地表示:“面对言语上的骚扰,仅是瞪一眼可能被视为你在玩弄火把,他可能会在下次更加变本加厉,因为那些黄色笑话等言语骚扰实际上是对职场骚扰者进行的一种‘服从度检验’、一种试探。”
面对此类情形,我们应当果断采取反击措施,若不对其进行惩戒,他便会以为无足轻重,进而得寸进尺。刘萍表示,在遭遇行为性骚扰时,抵抗更是至关重要。
有些受访者表示,为了防止职场中的性骚扰,他们采取了极端的措施来自我保护。其中一位从事市场营销的受访者透露,由于经常参加酒局,她便散布自己患有隐疾、长期服药等虚假信息,以此让他人不敢对她进行骚扰。
证明被性骚扰仍有难度
宋岩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向双亲透露了自己遭受骚扰的不愉快往事。面对这一情况,父母的反应却大相径庭:母亲认为此事已然过去,主张不必再追究,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而父亲则主张应搜集相关证据,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让对方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