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三年内,医保支付方式将全面改变。 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规定2024年至2024年底,全国各协调地区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开展支付疾病类型评分(DRG)/疾病类型评分(DIP)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付费方式将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提供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
>>术语解释
1.什么是DRG支付?
所谓DRG付费,是指按照疾病诊断相关人群进行付费。 也就是说,根据疾病诊断、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因素,将患者分为具有相似临床症状和资源消耗的诊断相关组。 在此基础上,医疗保险将按照相应的支付标准进行支付。
DRG 支付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将其用于医疗价格或基金预算。 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支付方式之一。 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在整合地方各大版本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自己的支付版本CHS-DRG。 具有集成兼容、覆盖最全、统一编码、临床平衡、数据保障等特点。 这也标志着DRG。 我国的实施已从分散走向统一并逐步规范。
2. 什么是DIP支付?
所谓DIP付费,是指根据疾病评分进行付费。 总额预算机制下,根据各医疗机构年度医保缴费总额、医保缴费比例和病例总分计算分值,形成缴费标准。 医疗机构内的每个病例均实行标准化支付。
■为什么会改变?
传统支付方式容易滋生“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按项付费。 诊疗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药品、医疗服务、医用耗材均按使用量结算。 患者和医保基金按实际费用各自承担部分。 。
这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比较容易实施,也比较符合我国以往医疗卫生体系的实际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刚性需求逐渐释放,传统支付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容易滋生“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 ”。 这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也造成参保人多花钱、医保基金多花。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路径的发展以及医保基金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探索创新更加科学、精细、规范的医保支付方式势在必行。
■如何改变?
基于疾病的治疗和科学的定价迫使医院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新的DRG/DIP支付方式正从解决问题、启动、试点走向全面推进。
与传统按项目付费相比,DRG/DIP付费是一种更科学、更完善的医保付费模式,可以帮助医院在管理成本的同时兼顾临床发展。
“以前,医保按照传统项目付费时,按照每项总金额乘以单价的报销比例向医院支付费用,医院会有增加医疗项目增加收入的冲动。 ”。 国家医保DRG支付技术指导小组组长、微信医保事务管理中心主任郑杰表示。
他表示,DRG实施后,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依靠数量来增加收入、扩大床位规模的时代已经结束,医院将被迫提高质量、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医保部门应当在评估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明确盈余留存政策,合理分摊超支。 因此,医疗机构将更加注重药品、耗材等成本控制,降低治疗中的水分含量,实行更高效的管理模式。 在此过程中,患者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这有什么好处?
新的支付方式可以实现医保基金、医院和患者的共赢。
按照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设计的理想模式,医保基金、医院、患者应实现共赢。
对于医疗保险而言,DRG/DIP付费更加科学、规范,能够更好地优化医疗服务。 有限的医保资金可以用于为参保人员购买更高质量的服务,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
对于医院和医生来说,新的付费方式将促使他们自觉主动规范医疗服务,控制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引导医疗机构提高疾病诊疗能力,用优质服务和技术水平吸引患者到医院就医。
对于参保患者来说,医院控制成本后,相应收费项目减少,患者就医支出减少,个人负担减轻。 据人民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