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星球的独家报道揭示了微信正在尝试“听一听”功能,其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在收听音乐和音频时的体验;此举同时有助于微信挖掘社交网络与音乐相结合的市场潜力,从而获得独有的竞争优势,并在价值数百亿的在线音乐市场中开拓新的盈利空间。
此外,有观点认为,“听一听”是继视频号之后,微信推出的最为关键的一次功能升级。这一更新依托于QQ音乐、微信电台以及视频号音乐人等丰富的音频内容生态,与微信的社交功能产生互动,实现了与抖音在音乐市场“话语权”的争夺,并有望为社交流量变现带来更多效益。
从商业模式的视角来看,这些设想或许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员,然而,这究竟是用户真正所需的功能吗?更进一步的思考是,从朋友圈的广告推广到小程序、视频号的多元化营销,再到购物、游戏等功能的陆续加入,微信的体积日益膨胀,对手机存储空间的占用也越来越大,这,难道就是用户想要的微信吗?
微信过往倡导的是对社交功能的坚定追求,恪守不干扰用户的基本准则,致力于打造“互联网上最优质的工具”。
我认为在打造产品时亦是如此,若我们仅仅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可能会使我们的产品逐渐偏离正轨,最终演变成仅是利益堆积的产物。这样的产品,在我看来,将丧失其最根本的特质。正如2018年,“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所言。
然而,当我们现在重新审视,可能是因为抖音带来的威胁和冲击过于强烈,微信的视线中似乎已经不再聚焦于“用户”这一概念,转而关注的是如何抵御抖音的竞争,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流量价值的转化。
1、“听一听”背后,是腾讯的无奈
“听一听”这一功能背后,实际上反映了腾讯音乐所面临的焦虑,这种焦虑源于音乐版权防线崩溃,以及抖音所引发的强烈冲击。
自2011年起,腾讯旗下的QQ音乐便着手拓展在线音乐版权领域,至2013年,已与华谊、杰威尔、华研国际、相信等国内外知名唱片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16年,QQ音乐与我国音乐巨头中国音乐集团(包括酷狗、酷我)实现了合并,共同组建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随后,该集团于2018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并持续保持在在线音乐领域的领先地位,稳坐行业头部梯队。
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关于腾讯的反垄断调查资料显示,在2016年腾讯与我国音乐集团合并之际,双方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已超过八成;其销售额总和大约占据了整个相关市场收入总额的七成左右;在曲库及独家资源方面,市场份额也都超过了八成。
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腾讯音乐在业界所占据的领先地位,同时也凸显了其坚固的竞争防线。众多高品质音乐资源,通常以独占版权的形式存在于腾讯音乐平台上,而诸如网易云音乐等其他平台则难以获得这些版权,因此用户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选择腾讯音乐。
然而,这一转折点恰好在2021年显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要求腾讯及其相关企业终止独家版权协议,并促使市场竞争环境得以恢复。在此之后,网易云音乐等平台便开始逐步恢复与众多音乐企业的合作关系,版权内的歌曲也得以一一上线。
在2021年,腾讯音乐发布的年度歌曲排行榜上,前十名的歌曲均被冠以“抖音神曲”的称号,这些歌曲的演唱者中,除了王靖雯之外,其他人均拥有“抖音音乐人”的官方认证标识。尽管王靖雯并未获得这一认证,但她同样在抖音平台上拥有数百万的忠实粉丝,是平台上的顶级网红之一。
腾讯庞大的版权防线已经不再有效,抖音已经接手了音乐发行和传播的决策权。这些热门歌曲并非来自传统歌手的版权,而是众多草根音乐人的原创力作。无论版权门槛如何之高,都无法阻挡这些原创作品涌向市场。
腾讯音乐集团在音乐领域深耕多年,相继吸纳了曾经的对手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并在竞争中淘汰了阿里旗下的虾米音乐,持续拉大与网易云音乐之间的差距。然而,它却未能料到,曾经的“死敌”抖音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从背后对其发起了猛攻,这无疑是一种讽刺。时至今日,抖音平台上的热门歌曲,依旧成为衡量音乐作品能否走红的关键指标。
抖音也内嵌了音乐内容业务
腾讯音乐的用户数量持续减少,这一现象与抖音用户数量的持续攀升形成了显著的反差。在2023年第三季度,腾讯音乐的财务报告揭示了在线音乐服务的月度活跃用户数降至5.94亿,较之去年同期的数据下降了4.2%。与此同时,抖音的月度活跃用户数达到了7.43亿,而且用户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也从2022年9月的108.4分钟增加到了115.2分钟。
腾讯意图在音乐和泛音频娱乐行业扭转不利局面,借助微信这一社交平台作为强大的助力,无疑是明智之举。此举旨在通过社交手段激活音乐及音频娱乐用户的流量和活跃度,使流量资源更具价值,从而吸引更多内容创作者加入,催生更多走红并超越圈层的音乐作品,以及更多增强用户忠诚度的播客和音频内容。
以抖音特有的方式对抗抖音,意图从其手中夺回音乐领域的发言权,将那些所谓的“抖音热门歌曲”转变为“微信热门歌曲”,这无疑是一个听起来相当诱人的商业构想,与微信和腾讯的利益高度契合。然而,微信似乎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那就是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对用户造成干扰?
功能与服务的融合,是否会导致微信应用的存储需求持续攀升?页面是否会因此变得繁杂,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对于音乐和播客内容的在线缓存,其存储量的增加该如何应对?是否可以下载至本地存储,这样的操作是否会进一步增大微信在手机中的存储空间占用?
另一方面,用户是否真的期望好友列表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每天目睹他们所听的内容,所钟爱的歌曲,所点赞的播客,以及所推荐的音频内容?这样的行为是否会触及到用户的隐私,给他们带来额外的“打扰”或“困扰”呢?
由于“听一听”功能目前仅限于小规模试点阶段,我们尚无法直接获取这些问题的解答,然而,微信在此领域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用户愿意把一切都放在微信?
2024年伊始,微信便因“道歉”一词而登上热搜,吸引了全网的目光。这起风波源于微信朋友圈出现了一个技术漏洞,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
用户发现,即便他们设置了“仅自己可见”的私密朋友圈,其他好友仍会收到信息提醒。尽管他们无法看到私密内容,却得知有人发布了朋友圈却未分享给他们,这种状况导致尴尬,并对用户的社交互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然而,细观各大社交平台关于该事件的消息评论区,许多用户并不认为这一功能上的缺陷会带来不便,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再发布或关注朋友圈动态。他们既不自己更新,也不再浏览列表中好友的分享内容。许多媒体将这种现象比喻为“朋友圈中隐退的成员”。
朋友圈一度在微信中引发了极大的轰动,被赞誉为中文互联网上规模庞大且极具价值的用户生成内容社区。然而,为何用户们开始逐渐对朋友圈产生“抵触”情绪呢?
近期,演员王凯在一档节目中就这一议题发表了看法,他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共鸣,因而迅速登上热搜。王凯指出,在朋友圈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真诚地分享着自己的生活点滴,以及那些有趣的事件。
当微信中的联系人数量从十几个增加到上千个,名单上的多数人实际上并非真正的“朋友”,朋友圈也日益变得混乱复杂,逐渐演变成一种带有功利色彩的社交平台。因此,王凯决定退出这一圈子,不再发布内容,也不再关注动态。这一决定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理解和支持。
简而言之,微信朋友圈所显现的“用户流失”现象,实际上揭示了用户并不愿意在微信平台上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他们不希望那些所谓的“微信好友”能够通过不同渠道窥视到自己的所有生活细节。除此之外,微信平台上日益增多的朋友圈广告形式,也是导致用户体验下降,甚至促使用户离开微信的诸多因素之一。
考虑到流量转化为收益的必要性,微信在朋友圈中推出了众多形式的广告植入,这些广告通过卡片和小程序等方式进行展示和互动。同时,广告窗口的增加也反映在微信公众号上,文章的中间或结尾部分常常加入了各种卡片形式的广告。
微信应用中的广告触点日益增多,广告内容繁杂且部分显得不够高端,这已经成为持续困扰用户并引发用户抱怨的问题。然而,微信并未充分重视用户的反馈。考虑到未来的商业化需求,这种广告营销方式很可能会继续增加,而不会有所减少。
用户的呼声实际上早已如同“呐喊”般持续多年。这其中包括了对朋友圈编辑功能的期待;对能否发布18宫格照片的探讨;对取消共同好友点赞提醒的呼吁;对取消朋友圈长文自动折叠功能的期望;对能够带图评论好友朋友圈的愿望;对批量删除朋友圈功能的渴求;对视频号能够屏蔽特定用户的期待;以及微信实现双向删除好友的愿望等等。
每一个细微的功能背后,都汇聚了众多用户对微信使用感受的不满以及期望优化的建议。微信只需稍加留意并对其中任何一点进行改进,便足以引发热议、赢得用户好评。然而,遗憾的是,微信并未对此作出任何回应或调整。实际上,过于专注于“盈利”的微信,确实忽视了许多用户的心声。
这现象实际上与抖音的竞争密切相关。据报道,2023年12月,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抖音的母公司字节跳动在当年实现了高达1100亿美元的营收,这一数字首次超越了腾讯。鉴于字节跳动尚未上市,腾讯依旧保持着我国互联网市值最大企业的地位。然而,字节跳动营收数据的超越,无疑给腾讯带来了更为强烈的危机意识。
抖音的盈利主要依靠广告和电商两大板块,尽管其用户数量远逊于微信,但相关业绩数据已经超过了腾讯,这充分展现了抖音在流量转化为收益方面的强大实力。为了迎头赶上,腾讯必须深入挖掘微信庞大的流量资源,拓展广告、电商等多种盈利渠道,从而提高流量变现的效率和规模。
这也是原因之一,使得微信不再如它所宣称的那样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亦不再打扰用户。所谓的“用户体验”这一概念,在腾讯和微信面临外部激烈竞争压力时,逐渐变成了它们对抗抖音的一种表面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