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宝“审查”,万亿大象终于“醒”了

2024-01-12
来源:网络整理

9亿用户、3.2亿日营收、总市值超1.33万亿……一直稳坐国内三大运营商、赚钱的中国移动最近敲响了警钟。

财报显示,2018年前9个月,中国移动净利润950亿元,但营收567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0.3%。 这是中国移动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收入下滑。更糟糕的是,老对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第三季度业绩亮眼。

有人将2018年视为一个时代的分界线。 今年,中国的经营环境开始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

十年前,中国网民增长率高达53%,但2018年不足3%。 过去10年,流量越来越贵,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已经成为中国商业发展的瓶颈。

三大运营商也是如此。 没有流量,就失去了增长,没有增长,就失去了一切。

从可持续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维持企业的长寿必须是其业务增长曲线的连续性和延续性。 当单一曲线无法承载增量空间时,就看公司的第二条、第三条业务曲线能否支撑。 以阿里巴巴为例。 除了电商业务,阿里巴巴还找到了第二、第三条业务曲线——阿里云、数媒娱乐、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

中国移动的收入和利润一直过于依赖通信服务和数据流量。 单一业务类型下,一旦用户增长达到天花板,业务曲线就会“横盘”,甚至出现“拐点”下滑。

有了“一招新招”的中国移动,急需“转身”,寻找第二条业务曲线。 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但巨象转身的缓慢在中国移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微信、支付宝“审查”

中国移动那些年错过的机会

2G时代,中国移动最可悲的是飞信。 飞信于2007年首次推出,随后受到市场欢迎,2010年达到顶峰,注册用户超过5亿,活跃用户达到9000万。

凭借飞信,中国移动甚至跨入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

进入2011年之后,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OTT业务的快速发展,手机短信业务持续受到冲击。 再加上中国移动对其他运营商的封闭模式,飞信逐渐衰落。 2016年6月,中国移动关闭短信转飞信业务,飞信更名为“和飞信”。

3G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移动进入了操作系统。 为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中国移动于2009年开发了智能手机终端操作系统OMS(Open),并在此基础上与手机厂商合作推出手机。 可以说,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是最早提出占领智能终端入口的。 当时,iOS以及国产操作系统的双寡头格局尚未形成。

翼支付平台_翼支付平台_翼支付平台

然而仅仅2年之后,手机就被打败了。 在媒体报道中,手机厂商指出,OMS系统遵循2G手机的设计思维,强制用户使用移动服务。 中国移动在手机市场再次被边缘化。

除了在通信、软硬件领域试水之外,中国移动也在支付端磨练自己的技术。 早在1997年,中国移动就提出了将支付卡放入手机的想法。 2010年,中国移动在广东、江苏、微信等城市试点移动支付——“手机通宝”业务。

然而,当中国移动还在争论采用哪种技术和硬件载体来进一步商业化时,支付宝于2011年10月推出了二维码支付。支付宝半路出局,导致中国移动在两年后停止了试点项目。

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回忆起这段经历感慨道:“当我们在争论哪种技术最方便时,实际上没有考虑如何开发新的应用,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中国移动“躺着赚钱”

需要“强剂量”

“中国移动是否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取决于中国移动是否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成立之初,中国移动骨子里就有强烈的求生欲。如今,中国移动‘奠定’的日子“‘下跌’和‘赚钱’太过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大的刺激,我相信中国移动不会有做出改变的动力。”一位通信行业资深人士向亿欧透露。

2007年以来,经过几个项目的试错,中国移动已经变得有点像“早起赶晚市”。 2010年以后,集团层面的大型产品很少推出。

2018年12月18日,中国移动宣布投资10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中移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入驻微信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 短短几百字的报道,犹如“惊雷”,让整个金融圈“热闹”了好久。

这是中国移动继飞信、OMS操作系统失败11年后的又一次“东山再起”。 2018年第三季度营收数据同比下降0.3%,这或许是刺激中国移动的一剂猛药。

中国电信相关人士在接受亿欧采访时透露,“中国移动此举可以看作是从国企向资本经营的转变,也是运营商转型升级、扩张占领更多价值链节点的场景” ”。

进入2018年以来,以银行业为代表的“巨头”阵营吹响了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的号角。 据亿欧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下半年以来,已有至少15家知名企业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其中11家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

从上图可以看出的一个趋势是,成立金融科技公司似乎正在成为巨头们的标准选择。 从中国移动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可以看出,该公司将作为中国移动打造国内一流的“通信+消费+金融”综合服务商,主营业务涵盖三大板块:支付、特色电商、金融科技。

翼支付平台_翼支付平台_翼支付平台

带着“枷锁”跳舞

中国移动的出路在哪里?

可以说,中国移动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是理所当然的。 毕竟,它拥有9.2亿用户和1.5亿有线宽带用户。 其庞大的用户基础、丰富的数据、多样的线下渠道是其进军金融领域的天然优势。 从产业融合、要素融合的角度来看,中国移动掌控了5G时代各产业场景的基础设施建设,掌握了物联网时代的入场券。 目前,中国移动已将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作为推动基础设施升级的重点。

众所周知,在金融领域,牌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国移动直接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和公募基金销售支付结算牌照。 此外,中国移动还通过投资入股持有浦发银行18.18%的股份,并于2016年投资仁和人寿保险公司。

支付行业专业人士向亿鸥透露,既定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格局近期突然出现松动迹象。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监管层多次打压第三方支付行业乱象,国家队的云闪付正在大力推广。 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管机构希望中国移动等国家队能够重新平衡现有的支付格局,让市场更加规范、更加安全。

一位业内专家在接受亿欧采访时表示,“中国移动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努力理论上是完整的,但如果机制和体质无法突破,再好也只是纸老虎。”来自飞信和合宝支付、两个产品是不同的,从表现不温不火来看,中国移动还没有摆脱系统的束缚。

亿欧认为,对于中国移动来说,积累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从行业获取数据,再将数据反馈给场景,打造生态闭环,是中国移动的发展方向。 由此看来,拓展交易场景、导入流量、积​​累数据、挖掘数据价值至关重要。

挖矿消费场景战场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虎视眈眈

为了更直观地呈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电信在不同消费场景下提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亿欧细分整理了三大运营商的支付平台:和宝支付、沃支付、易支付APP场景入口及服务项目。 其中,细分场景大致分为五类:基础服务、金融服务、电商购物、娱乐出行、便民服务和其他类别。

中国移动及套餐支付细分场景服务列表

中国联通细分场景服务列表

中国电信翼支付场景服务列表

三大运营商场景服务数量横向对比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5大细分场景中,中国电信易支付提供52个服务项目,中国联通沃支付提供38个服务项目,中国移动和宝支付平台提供32个服务项目。 因此,在服务消费场景的广度上,中国移动并不具备优势。

除了基础服务和便民服务两个场景服务项目与其他两家运营商没有太大区别外,在金融、电商购物、娱乐出行三个场景中,可以积累更加多样化的数据,中国移动和宝支付提供的服务种类比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要少。

场景覆盖的深度主要体现在每个具体服务项目提供的产品类型和可选的支付方式。

在体验了和宝支付和易支付APP后,亿欧发现,在金融服务和电商购物两大场景中,易支付平台的用户购买体验和支付选择体验均优于和宝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中国电信推出独立品牌“甜橙金融”。 目前,甜橙金控已拥有易宝支付、易付宝、甜橙理财、甜橙云贷等多项业务,涵盖支付、财富管理、供应链融资、消费金融、征信、科技等多条线。 。

更不用说支付宝和财付通,它们几乎平分零售支付。 从三大运营商覆盖场景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中国移动即使不想“从虎口夺食”,也很难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综合来看,虽然中国电信并未以“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名义明确界定其“金融战略”,但事实上,中国电信多年来一直在暗中谋划。 中国联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阿里巴巴和腾讯也趁机迎头赶上。 中国移动“换阵”后能否找到自己的出路?

在刚刚结束的2018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兵表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生态共创已成为业界普遍共识。信息通信产业已开放合作的优良传统和天然基因。开放合作不仅是过去信息通信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未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宝。

面对更广阔的数字创新领域,产业竞争不仅从过去单一产品的竞争转向产业体系的竞争,产业协作也从特定业务的开放合作、平台共赢共享转变为产业体系的竞争。生态共创共生,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合作更加深入。 ”

尚冰的话或许点出了中国移动转型升级最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移动面对变革是否足够开放。

刚刚走过十八岁成人礼的中国移动,不仅需要改革的勇气,更需要抓住时代机遇。 毕竟留给中国移动的时间不多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 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如有疑问,请联系投资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