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号的生活中,假期显得格外悠长,我独坐在河畔,宛如被世界遗忘在某个角落。或许,竹林七贤之所以能畅饮无拘,是因为他们志同道合,七人同行,相互陪伴。若仅有一位竹林贤者,恐怕也会因孤独而感到极大的无聊吧……
李咏瑾
许多人或许和我一样,拥有两个微信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账号似乎逐渐承担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角色。
起初,我对微信的数目就感到难以承受。然而,在某日,我猛然领悟到时光宝贵如金,微信仿佛是吞噬时间的怪兽。起初,你似乎在驯服它,它表现得温顺而柔弱,仿佛在你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微乎其微,以一种低调的姿态融入你的生活。它的毛发柔顺,步伐轻盈,就像一只陌生的松鼠推开窗户,跳上你的书桌,你不仅没有排斥,反而带着好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幕。
那时,我的微信好友数量寥寥无几,宛如初春屋檐下枝头上的含苞待放的花蕾,我对其呵护备至,精心照料。微信消息的提示音一响起,那份好奇与激动,宛如迫不及待地跑到屋檐下抬头望天,期盼春雨能如铃声般落下——那时,微信尚是人际交往新领域的未知领域:你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有人评论、有人点赞、有人转发,那种体验是多么的别致,在人际关系逐渐疏远的时代,虚拟世界中的指尖却更加热情地相互触碰。
你的所作所为都受到他人的关注与反馈,而你亦会主动而热情地关注他人日常所见的云彩、所品的茶香、所踏过的道路,以及他们在机场阅读书籍时的细腻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似乎变得更加细致和亲密,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寒暄,深入到了心灵深处、更加温暖的交流层面。同时,这也省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繁琐礼节,无意识地填补了你日常生活中所缺少的一些东西。
当时,每逢朋友相聚,离别之际,众人必定互相扫描微信二维码,以此表达敬意。说实话,若仅是询问他人留下电话号码,或许显得有些唐突,然而,通过轻松便捷的微信互扫,彼此间的关心显得更加自然,这种心理上的距离感把握得恰到好处。
回想起来,我何时开始与微信疏远了呢?似乎是从好友数量突破5000人上限的那一刻起。随着好友数量的增加,微信里展现的生活变得愈发复杂多样,你所能看到的现实世界似乎被分割成了无数大小不一的色彩块面,它们纷纷挤满了你的视野。朋友圈中每天有成千上万条动态更新,这让人逐条阅读的耐心逐渐消磨殆尽。面对朋友发送的各种投票、砍价、点赞、分享链接等,也逐渐产生了排斥感。真是令人费解,尽管微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想要使用的兴趣却变得越来越淡薄。
然而,鲜有人能在“连绵不绝的敲门声”中保持心如止水,无论是奔跑于跑道、挥毫泼墨于书卷、烹饪于灶台,抑或是在短暂的休息中,那微信的“叮咚”声总会不期而至,扰乱心绪。你揉着疲惫的双眼,轻叹一声,拿起手机,却发现不过是有人分享了一篇阅读量高达十万以上的财经文章;而你若狠下心将手机调至静音,却又往往在这个时刻遭遇“不速之客”:要么错过了同事的来电,要么是家人对你的沉默表示不满。正因为如此,我效仿他人,购置了一部新手机,并小心翼翼地开启了一个微信小号。
所谓的轻便小号,自然是要追求极致的便捷。家人信息必须添加,因为那是赖以生存的饭碗;领导与同事的微信同样不能少,他们构成了工作的一部分。此外,小区业主群中频繁发布的防疫信息也至关重要,这些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最后,我还添加了几位相识多年的好友。
进行大幅删减后,立刻感受到了融入竹林般的悠然自得,尽管微信上的好友寥寥无几,但每日相见、彼此熟悉,无疑是一种亲密的社交方式;朋友圈内同样洋溢着轻松的氛围,今日目睹同事下班后展示厨艺,次日又欣赏到我二婶的十字绣作品,紧接着单位里的年轻女孩在分享新口味的奶茶,小区业主群中有人正分享搞笑的表情包,放眼望去,没有繁杂的信息、没有深奥的观点,更没有文艺的忧伤,唯有家常琐事的烟火气息——我的网络世界从喧嚣的“大都市”缩小到了鸡鸣犬吠的“小村庄”。每日,我乘坐微信的副账号往返于职场之间,偶尔也会悠然自得地浏览朋友圈、阅读公众号文章。
每天的正午与夜晚,我依然牵挂着准时翻看我的微信主账号,探询是否有至关重要的信息留下——实际上,在心理层面,微信主账号承载了我多年的时光历程、拓宽的视野以及积累的人生经历,其价值显而易见。
事情似乎已经圆满解决,然而且不可急躁,生活中又哪有所谓的“完美”呢?最初的不适感源自于一次度假期间,身边仅有的联系方式只有微信的小号。漫步在陌生的城市街头,我突然想起了当地媒体的一位曾共同参加会议的朋友,他性格热情、风趣,上次分别时我们曾约定,无论谁若来到对方工作的城市,都务必记得联系。我满怀期待地拿起手机,却发现她的微信并未存于此设备。又有一次,我携带相机前往峨眉山捕捉云海美景,然而拍出的照片却模糊不清,正当我打算向摄影协会中的熟人求教时,却无奈地想起手机上仅剩一个极为简略的微信账号。
微信小号的日子,让假期显得格外悠长,我坐在河畔,托着腮帮子垂钓,太阳在头顶上久久不动,手机静悄悄的,连广告推送都没有,宛如我已被世界遗忘在角落。或许,竹林七贤之所以能畅饮无忧,正是因为那七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左右。若是只有竹林一贤,恐怕也会因孤独而感到无比乏味……而此刻,家里的另一部手机可能还在不停地响个不停,微信大号里定有朋友抱怨我总是不在线,或许还有编辑老师因约稿而焦急地等待我的回复……想到这些,我顿时汗如雨下。
通过解决此事,我成功拓宽了在小号上的人际网络,将那些频繁撰稿的媒体编辑们逐一邀请至我的小号,紧接着又是出版社的老师们,以及各位来自作协、文联、记协的朋友们……转眼间一年过去,当我撰写这篇文章时查阅数据,发现小号的人数增长势头强劲,与我的大号人数持平甚至有望超越,这一目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