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生校长指出,人工智能将引领我们重新审视未来世界和人类自身,对社会分工模式也将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我们亟需正确理解和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深入研究其在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应用,并着力提升人工智能核心共性技术的创新水平,这些将成为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所在。
11月16日,一场以“数造中国,定义未来”为主题的中国人工智能峰会于高交会盛大开幕。徐扬生院士在会上表示,我国各地的人工智能相关建设正逐步推进,预计到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39亿人民币。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我们应把握人工智能的契机,解决行业面临的挑战,通过AI的力量推动制造业、教育领域、金融行业、医疗系统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我认为人工智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大众对其期待应趋于理性
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朱小燕,就人工智能的实践应用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多角度思考。她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日益受到关注,从的横空出世,到Siri语音交互系统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都在密切注视着人工智能在诸如城市管理、医疗保健、金融等众多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那么,人工智能应用是否真的发展很成熟?
在技术进步的领域,朱小燕以一个实例进行了阐述:“当用户询问机器人‘你能否吃辣’,机器人回应‘我不可以’,随后用户又问‘你偏爱哪种菜肴’,机器人则答道‘我偏好川菜’。众所周知,川菜属于辛辣之列,然而,机器人却缺乏这样的常识来支撑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语义解析。这表明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仍有待进一步优化。除此之外,当前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普遍存在一个显著问题——缺乏可解释性。目前的人工智能翻译工具虽然能迅速完成文本翻译,但对于诸如为何如此操作、是否可能存在其他结果、如何验证其正确性以及如何进行错误修正等细致问题,却难以给出满意的答复。朱小燕如是表示。
在评估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时,我们不禁要问:它究竟是智能工具还是“智障”?朱小燕指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以语音会议记录为例,从商家的立场来看,它似乎能够全面无遗地捕捉所有内容,从而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然而,即便如此,一场会议下来产生的记录可能多达一百多页,最终还是需要人工整理成仅一至两页的会议纪要。那么,这样的做法真的能够节省人力吗?因此,我们在审视任何问题时,都应全面考虑其正反两面。”朱小燕说。
朱小燕观察到人工智能为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潜力,她坚信这一点,然而,她同时也强调,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期望应当更加理性和客观。
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价值在于催生更全面视角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有何意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曾大军研究员指出,首先,在众多应用场景中,这一结合最核心、最基础的价值体现在,从大数据入手,借助人工智能的强大处理能力进行深入挖掘。大数据使得我们对环境、事物、人群、组织等方面的感知速度大大提升。
曾大军指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催生更为广阔的视野,形成一系列新颖的框架,并激发对新型产品的思考。借助这些技术,人们能够创造出以往难以想象或认为无法实现的产品。它们能够将原本无法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预测那些曾经无法预知的结果,这正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核心所在。
【见习记者】张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