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支付清算协会梳理了支付机构跨地域经营、核心收单业务外包、特约商户挪用网络支付接口、特约商户挪用收款码、特约商户网上审核不严等8类违规案件。 、网上非法宣传、购销支付受理终端、收单机构转嫁信用卡手续费、利用银行账户为非法交易平台收取货款。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泽向《财经一号》表示,“上述八类案件中,部分责任在支付机构,比如如跨地域经营等,部分责任主要由商户承担,如特约商户挪用、收款码等,这就要求支付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向非法交易平台付款,可能构成犯罪,且性质更加恶劣。”
对于银行账户被用来为非法交易平台收款的情况,支付清算协会表示,调查发现,个别商业银行的企业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被用来为赌博等非法交易平台收款。 调查显示,举报涉及的银行结算账户开户过程中,商业银行能够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履行开户审核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并留存相关开户证明材料; 在账户交易监控过程中,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交易监控系统和人工分析识别,对相关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资金交易监控和持续账户管理,对于可疑账户,重新识别客户身份,风险调整等级、限制非柜面交易、限制交易金额。 及其他处置措施。
支付清算协会在本案分析中表示,账户所有人或实际控制人利用银行结算账户为赌博网站等非法平台收取款项,涉嫌违法犯罪,应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定性。 。 针对此类举报,协会在完成前期调查后,按照相关要求将涉嫌非法银行结算账户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协会向涉案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函》,提醒其加强相关银行结算账户监管。 监控账户交易情况,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协议,对涉案银行结算账户采取相应限制措施。
陈文表示,支付清算协会通报的上述案例对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具有非常显着的警示作用:一是金融持牌业务需要严格按照营业执照范围开展业务,而业务创新必须建立在合规的基础上。 前提; 二是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和对商铺的审查,提高自身业务的透明度。 三是认真寻找合作伙伴,坚决抵制支付服务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合作伙伴必须进行合规监控。
创纪录罚款背后支付机构合规风险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公布了行政处罚信息。 中国工商银行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支付”)涉及16起违法行为。 罚款、没收人民币1.16亿元。 创下了近年来第三方支付机构单笔交易被罚款的记录。
从违法行为来看,处罚决定书显示,商行支付擅自暂停支付业务、挪用备用金、变相出借预付卡发行受理资格、未按照规定开展备用金集中存管等行为。未按照规定设立准备金。 特约商户银行结算账户、未及时发现和处置特约商户转账支付接口、直接为非法集资平台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等问题,部分触及的“红线”与“红线”重叠。支付清算协会公告的事项。
商银信是第三方支付机构被重罚的案例之一。 今年以来,监管机构对支付机构持续保持严格监管,大额罚款频现。 这也反映出支付机构背后的合规风险不容忽视。
黄大志向《金融一号院》坦言,“在严格监管的背景下,监管不仅会没收支付机构的违法收入,还会在此基础上处以等额罚款。”数量与此成正比,这也是近年来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金额屡创新高的原因。”
此外,支付清算协会强调,自2024年起,协会将通知行业内举报违规行为较多且未整改的单位,并报送监管部门。
东兴证券发布的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集中存管、“断直连”、收紧支付牌照等政策,保护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支付机构健康发展。 在强有力的监管下,行业的盈利模式逐渐发生变化。 现有牌照已进入清理整合阶段,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被大型互联网或互联网金融公司收购,第三方支付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