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概述【本讲提要】
1.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概况
1.1.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简况
1.1.2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政策文件简介
1.2 “素质教育”视域中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2.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框架
1.2.2 “框架”的基本特征
1.2.3 “框架”的启示
1.2.3 “框架”的启示【本小节提要】
采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解决。
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成功与否,其核心在于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否达成了普遍认同。
1.2.3.3 信息技术教育课改永远在路上、一线教师是主体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能否成功,其核心在于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达成共识;若对“信息素养”的理解缺乏统一,便难以凝聚起培养“信息素养”的教育合力。
依据“框架”的基本属性,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涵盖众多参与主体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实践活动,故而,各个主体与各个阶段之间的协同合作,构成了培养“信息素养”的教育合力,这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与否。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宗旨在于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若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同途径、不同阶段、不同学段的各方主体对“信息素养”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异,那么,他们的努力方向也将各异,甚至可能背道而驰,如此一来,便难以汇聚起培养“信息素养”的教育合力。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许多同仁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现象,比如。
——
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基层教师、教研人员还是各领域专家,对于“信息素养”的真正含义都难以达成一致见解,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此外,课程内容与既定的教学目标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联系,因此,关于哪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难以作出明确的判断。(参见:李维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变革正当时》,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9期,第19-21页。)
考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人们不难察觉,在“信息素养”这一共识方面,现实中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② 目前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罗列组分的层次
下面试列举一些显而易见例子:
1)存在于主要课程政策文件的现象
2003年、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及其2020年的修订版,与2022年推出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相比,在课程名称和课程目标上均存在显著的不同。早期的高中课程名为“信息技术”,旨在培养“信息素养”,而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课程命名为“信息科技”,并设定了“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官方课程文件中,并未对相关术语的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联与差异进行清晰界定——这样的做法是否有助于达成共识呢?
在目前的课程政策文件里,对于“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的解释,主要是通过列举其构成要素的方式来表达。比如:
2003年高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等能力;同时,还需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一素养又细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共包含11项具体的素养组分。尽管如此,文章还明确指出,“信息素养”是由那些具体的素养要素所组成的统一整体,它具有“相互融合、紧密相连”的特点,同时强调不能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人为地切断,也不能通过各自独立的活动来分别进行培养。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版)》(2003年发布),在第12至13页内容中:
三、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素养具体体现为:学生能够有效获取、处理、组织、呈现和交流信息;具备评估信息及其活动过程、方法和成效的能力;能够表达个人观点、交流思想、协作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学生还需遵循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塑造适应信息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定义及其特性,熟悉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处理、储存、呈现以及传递信息的基本方法,同时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
能够熟练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技能,同时具备应对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与变革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识别并总结出需要借助信息和信息技术来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能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来明确所需的信息。
能够依照任务的具体需求,明确所需搜集信息的种类及其来源,并且能够对信息的真实性、精确度以及与任务的关联性进行评估。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能够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手段来展示信息、表达个人见解、交流思想观念以及推进合作。
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通过有策略的、科学的资料处理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或有效应对现实问题,例如协助学习其他学科、创作信息类作品等。
能够对个人信息及他人信息处理的过程与成效作出评估,并能总结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类问题的核心思路与基本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激发并维持对信息技术的探索热情,树立起主动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参与信息交流的积极态度。
能够从辩证的角度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日常学习生活的广泛影响。
能够理解并遵循与信息处理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规定,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展现出责任感,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与健康。
上述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交织、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宗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投身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和均衡发展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方法技巧、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信息素养,坚决避免将这三个方面人为地分割开来,或是通过各自独立的活动分别进行培养。
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及其2020年的修订版,以及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都将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定位为“信息素养”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展现,它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旨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统一整体。
《普通高中信息信息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助力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培养计算思维,提升数字化学习及创新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该课程紧扣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合格中国公民。这段话表明: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关键组成部分。这些要素在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体现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应用、以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上。这四个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1.教学建议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提升学生整体的信息能力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而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则是信息能力具体的外在体现。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一、课程性质
……信息科技课程旨在……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三、课程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P4)
(一)核心素养内涵
信息科技教育所应着重培养的关键素质涵盖信息感知力、计算逻辑思维、数字化学习及创新能力、以及信息伦理与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助力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全面提高。(P4)
(二)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达成以下目标。
1.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
2.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
3.提高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发扬创新精神
4.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信息科技课程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
1.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2)存在于学术研究论文的现象
目前,众多研究在界定“信息素养”时,普遍采用列举组成部分的方法。
李艺等人所著的《信息素养详解》一文,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杂志2003年第10期,页码为25至28页。相关内容请查阅附带的PDF文件。
桑新民在其著作《从印刷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与教育模式的历史性变革》中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文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1年第12期,页码为32至37。欲进一步了解,请查阅相关PDF文件。
南国农在其著作《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师素养形成》中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文发表于2013年第1期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页码为3至6页。如需查阅,请参考附带的pdf文件。
张倩苇在其著作《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中,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2001年第2期(总第94期),具体页码为第9至14页。相关内容请参考所附pdf文件。
徐艳飞与余鹏共同撰写的论文《信息素养内涵模型“再构”》已发表在《山东图书馆学刊》2021年第3期,具体页码为第24至28页。欲详细了解,请查阅附带的PDF文件。
肖新祥在其文章《信息素养的理论起源、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探讨——同时借鉴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中,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页码为116至128页。如需查阅,请参考pdf文件。
③罗列组分能否把握“信息素养”的本质?
1)“山地自行车”的隐喻 参见PPT
2)“石墨与金刚石”的隐喻 参见PPT
3)“越王勾践剑”的隐喻 参见PPT
④应如何把握“信息素养”的本质?
本课程主张:
为确保对“信息素养”内涵的精确理解,需探究其构成的各个要素,明确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揭示这些要素如何协同作用,进而实现其整体功能,即阐明其功能运作的整个过程。
不仅要从哲学的角度深入理解“信息素养”的内在含义,还必须深入心理学领域,细致剖析“信息素养”的心理层面特征。
唯有如此,方能促进对“信息素养”内涵的广泛认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操作中(这需要心理学层面的深入理解)运用这一共识,从而真正构建起培养“信息素养”的教育合力。
目前,距离上述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已有所探索。例如:
张沿沿、冯友梅、顾建军、李艺共同撰写的文章,题为《从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探讨思维评价——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知识观为依据的演绎分析》,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2020年第6期。
肖新祥在其著作《信息素养的理论起源、内涵及构成要素的探讨——同时参考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中,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
冯友梅、颜士刚、李艺共同撰写的文章,题为《从知识到素养:聚焦知识的整体人培养何以可能》,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2021年第2期。
·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2003年版)
·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李义兵与李艺在《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发表的文章中,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该文页码为78至81。
李艺等人所著的《信息素养详解》一文,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杂志2003年第10期,页码为25至28。
陈维维与李艺合著的论文《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2002年第11期,具体页码为第7页至第9页。
李艺等:《信息素养详解》,载《课程·教材·教法》2003(10),P25-28:
朱彩兰与李艺共同撰写的文章,题目为《“信息素养”概念再梳理》,发表于2014年第6期的《基础教育》杂志,页码为72至77。
张沿沿、冯友梅、顾建军、李艺在《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发表的论文中,探讨了“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对思维评价的影响”,该文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知识观进行了深入演绎,内容涵盖了第33至38页。
冯友梅、颜士刚、李艺在《电化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发表文章,题为《从知识到素养:聚焦知识的整体人培养何以可能》,该文位于该期杂志的第5至10页。
钟柏昌与李艺合著的论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地:从横向分类到水平分层的转向》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1期,该文页码为55至63。
钟志贤在其著作《面向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标准》中,发表于2012年第8期的《中国远程教育》杂志,页码为21至29。
明桦、林众、罗蕾、黄四林合著的论文《信息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国际比较》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该文页码为59至65。
肖新祥在其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的论文《信息素养的理论起源、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探讨——同时参考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中,对信息素养的相关理论、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引用了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经验。
徐艳飞与余鹏共同撰写的文章《信息素养内涵模型“再构”》已发表在《山东图书馆学刊》2021年第3期,具体页码为第24至28页。
1.2.3.3 信息技术教育课改永远在路上、一线教师是主体
(略,请参阅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