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在幼儿园课程构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对于某个幼儿园而言,若采取统一模式的集中教研培训,强制要求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并同步学习,那么所提供的教研内容往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尽管这些“安排”的教研内容与园本课程建设紧密相连,是幼儿园内涵建设的必需品,但它们有可能并不符合教师们的实际需求。
如何使园本教研与教师成长相互促进?经过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倡导不同级别的教师自发组建团队,邀请3至4位同事共同参与,形成小型研究小组。这些团队会集体商议并确定每学期的教研小主题,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以便有效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微团队:教师个性相融,教研过程相扶
为了探究集体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整个园所举办了一场优秀的课程评选活动,其中8位教师参与了试讲、磨课以及最终的展示评比。在整个评比环节中,这8位教师各自独立,挑选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领域各异。部分新教师遭遇重重挫折,感到迷茫与无助,而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则自行探索路径,面对挑战愈发勇猛。参赛教师们普遍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并在此过程中有所积累和进步,然而,他们对于教学深层次内涵的理解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对幼儿深度学习体会的反映,却并未充分展现。
事后经过分析,我们了解到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二,他们在优质课的组织和优化策略方面普遍缺乏经验和深入的思考。此外,尽管所有教师都参与了磨课和评课活动,但教师的专业素养却呈现出一种极端的分化现象,经验丰富的教师表现越来越好,而年轻教师则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单独前行不如集体协作。在分析教师队伍结构时,我们将教师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倡导不同层级的教师自主挑选搭档,根据实际需求构建小型教研团队。在这些团队中,有导师的指导、师兄师姐的带动以及徒弟的教学。在团队组建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微团队中的教师们展现出明显的“互补性”或“同质性”特征。
为了增强不同级别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学术研究能力,我们决定将年度的优质课竞赛转变为同课异构的交流活动。微团队组建之后,各个团队便以同一课程内容为基础,开展了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们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围绕“如何实现课堂中的深度学习”这一主题,积极借鉴并吸收他人的优秀经验。徒弟的举止和生机勃勃的气质令人深受感染,师姐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给人带来诸多启发,而师父的高瞻远瞩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则指引着深度学习的核心方向。在微团队紧密合作、共同研究的氛围中,团队成员的个性与优势得以充分展现和融合,这种合作带来的效益远超教师单打独斗所能达到的效果。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实际操作、深入认知以及反复实践这一系列步骤。微型团队整合了不同层级的教师优势,有助于优化优质课程的打造,减少不必要的曲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将所思所想转化为语言,付诸实践,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共同汇聚成团队的智慧。
微平台:学习维度更多,内容更实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进步,众多媒体软件以及自媒体平台已转变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得力工具。这些新颖且便捷的教研手段和路径,有效促进了教研品质的提升。与此同时,线上共同研究和学习的模式,已成为教师们增强个人专业能力的全新途径。
为了深入探讨集体教学中的深度学习问题,微团队成员依托网络平台,围绕《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册著作,设立了“线上书坊”。他们于微信上组建了交流群,彼此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每日的签到活动激发了教师们的阅读热情,在分享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们得以学习他人的思考与领悟。然而,仅通过微信群这一平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开展线上阅读交流,其局限性在于仅能展现阅读的表面层次,无法充分展现阅读内容的深度;同时,这种做法也与集体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存在脱节,所讨论的理论不过是纸上谈兵。
我们认识到,网络上的阅读交流活动并不能确保教师具备自觉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也未能深入触及阅读资源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在微信群中,图文并茂的分享方式仅能展示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却未能将阅读真正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在信息时代,各式各样的快速变换、多样化的资源让人眼花缭乱,导致难以专注于阅读。微团队通过运用一些实用的应用程序,帮助教师实现深度阅读,进而促进教师养成阅读习惯,为教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除了通过APP进行学习,还可以借助众多平台进行在线教育。例如,微团队在微平台上,围绕集体教学的深度学习主题,可以聆听专家的讲座、研究优秀的案例、阅读高质量的文章、观看教学视频。这样,教师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也不再仅限于书籍,他人的理论归纳和实际经验可以随时被他们运用。
在深度学习的研讨领域,教师们主动审视自身不足,着重探讨诸如高效教学设计、集体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等关键议题。他们借助微平台进行学习,将理论知识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筛选、辨析、链接和实践的过程,使平台资源与教育教学需求实现高度契合,进而构建起智慧的桥梁。围绕有效提问技巧这一核心议题,我们微团队在微信公众号上观看了相关直播课程,深入学习了“高效提问的艺术”等知识。同时,我们回顾了师父在类似课程中提出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六顶思考帽”技术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在“微型课堂”中进行了实践演练。这一过程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极大地促进了团队成员新经验的构建。
微主题:教研切口更小,对话更深
微团队在“微格课堂”的实践中观察到,合理的问题设置对于集体教学中的深度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不同年级的负责人将“集体教学中的提问技巧”确立为研究的小主题,并在自主的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就如何设计有效提问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和建议。然而,各个年级段的研讨成果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经过分析,我们注意到尽管大家的教研活动集中在同一主题,但针对不同年级层次教师的需求,提问的构思、实施与改进的讨论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交流。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如果教研活动仅仅是泛泛而谈,没有针对具体问题,且脱离了实际操作的研讨,那么这样的教研活动是没有实际效果的。
在集体教学的有效提问方面,微团队通过访谈的方式,将研讨的主题进行了细化,具体包括:如何设计有效的提问、如何基于核心经验实施有效提问、以及如何以嵌入式评价为引导进行有效提问等。
各微团队对“微格课堂”中教师的提问环节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回顾、讨论、实践和反思,开展了精准的教研活动。他们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出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普遍问题,并从适宜性、互动性、探究性和有效性等多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接着,教师们转换角色,以幼儿的视角模拟课堂,对改进后的提问方式进行了自我审视和反思。微主题的靶向式教学研究,使教师能够以问题为指引,于观察中深入思考,于实践中不断优化,进而增强教研的深度和实际效果。
(作者:林彬彬,系浙江省温州城市绿轴幼儿园副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0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