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脸识别
已覆盖生活每个角落
刷脸支付、刷脸打卡
刷脸进站……
人脸成了一张移动的“通行证”
但风险也暗藏其间有人吐槽
“线上线下
一天下来脸要被扫上十几次”
注意啦!
人脸识别有新规矩
6月1日起实施!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公安部共同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该办法简称为《办法》),此《办法》着重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旨在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与权益,并自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规有啥亮点?
一起来看
不强制
人脸识别需取得个人同意
《办法》对技术应用的安保准则作出了规定,强调人脸识别技术不能单独作为验证手段,具体而言,若要实现相同目标或满足相同业务需求,若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手段,则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的验证途径。若国家有其他特别规定,则需遵从其规定。
在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的王蕾法官看来——
本次《办法》的一大特色在于再次明确了“独立许可”的准则,并着重指出,对于人脸信息的处理,必须建立在个人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并取得他们自愿且清晰的许可。此外,《办法》还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允许个人选择不使用人脸识别,但个人必须提供其他验证手段,从而清晰界定“自主决定权”的范围。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防止“一刀切”对数字化服务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能促进技术在“安全”与“效率”两个方面的均衡进步。
在未成年人这一特定群体中,《办法》对人脸数据的保护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规范:对于处理未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面部信息,必须征得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明确许可。
需告知
人脸识别须有显著提示标识
《办法》对公共场所设置人脸识别系统制定了相关规范,其核心宗旨在于确保设备的使用是为了保障公共安全,依照法律规定,合理划定人脸信息采集的范围,同时还要设置醒目的提示标志。
那么
一些小区物业、企业
安装了人脸识别的门禁
或者打卡系统
如何判断是否违规?
对此,有律师认为——
在设备安装之前,必须确保已向居民或员工进行了充分的告知,并获得了他们的明确许可,同时还要考虑设备是否符合安装的必要性,以及人脸识别是否被用作唯一的身份验证手段。
物业管理方应保障居民有权挑选门禁卡或密码等进入方式,同时企业需提供指纹识别打卡、纸质签到等多样化服务。若企业拒绝提供这些服务,将面临违规操作的风险。
至关重要的是,需核实物业或企业是否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是否对信息访问权限进行了限制等。
一些APP在用户使用服务时强制要求进行人脸识别,若用户不同意,则无法继续使用,这种做法使得用户无法独立地自主选择是否同意提供人脸信息。
应用程序若强制索要非必需的个人资料,此行为即违反了法规。若不幸遭遇此类情况,可向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公安机构或相关客服热线进行投诉与举报。
防私密
情节严重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办法》中明确指出,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在酒店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区域内的私密区域内设置人脸识别装置。同时,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系统还需实施数据加密、安全审查等手段,以确保人脸信息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办法》规定商业机构必须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并且可能需要完成备案手续。一旦人脸信息处理量达到特定标准(即超过十万),便必须向相应的监管机构进行备案。
需注意的是,依据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企业可能遭受民事、行政以及刑事三个层面的处罚。
若行为涉及非法获取“人脸数据”,且情节恶劣,则可定性为“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罪”,相关责任人将面临刑事追责,其刑罚可能包括最高7年的监禁。
6月新规速递
除了人脸识别
6月起
这些新规施行
将影响你我生活
涉及医疗养老
学前教育、快递包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