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南京火车站上演了一出令人惊讶的情景:一名身负200万元债务的逃债者黄某,冒用他人身份信息通过刷脸进站,却因面部表情的“不自然”被系统识别出来,结果被警方拘留。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从商场支付到住宅小区的门禁系统,人脸识别技术以“便捷”为幌子,正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其背后潜藏的风险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025年,《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即将正式生效,它揭露了该技术存在的五大潜在威胁,这些威胁正在重塑我们的隐私界限。
一、技术漏洞:3D 面具与 AI 换脸正在击穿安全防线
近期,微软的AI人脸识别服务遭遇了严重的安全漏洞,该漏洞的CVSS评分高达9.9,属于高危级别。攻击者能够通过伪造人脸图像远程提升权限,成功绕过活体检测机制。事实上,早在2021年的央视晚会上,静态照片生成的动态模型就已经成功破解了支付宝的刷脸支付功能。
数据黑市活动猖獗,其中5000张人脸照片只需几毛钱即可购得。这些数据可能被用于身份伪造、诈骗,甚至涉及跨国犯罪。赵薇的丈夫司机就曾利用伪造的人脸信息冒名出售房产,而法院在调查中发现,这一漏洞的根源在于数据的可复制性。
二、法律风险:强制刷脸正在剥夺你的选择权
山姆超市因强制推行会员刷脸识别措施而遭受法律诉讼,其行为被律师认为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关于“必要性原则”的规定。在厦门,一家售楼处未经允许擅自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且未对用户进行任何提示,结果被迫拆除并进行了必要的整改。
地方立法率先实施,《厦门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明确指出,在公共场合,人脸识别技术不得作为唯一的身份验证手段,必须提供其他验证途径。然而,在全国范围内,高达65%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和42%的商场依然强制要求顾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三、算法歧视:你的脸可能让你 “低人一等”
技术偏见现象明显:某些算法在识别深色皮肤人群和女性时,错误率明显偏高。例如,广州地铁曾错误地将一位女白领当作在逃人员处理;而在美国,一位黑人程序员由于系统对深色皮肤的识别能力不足,不得不每天亲自手动记录考勤信息。
商场与街头的监控摄像头默默搜集人脸信息,人们的行动轨迹被长久保存。其中,某家超市竟擅自给顾客贴上“疑似盗窃者”的标签,而受害者对此一无所知。
四、终身风险:丢 “脸” 比丢钱更可怕
不可更改的特性:与密码不同,一旦人脸信息遭到泄露,便无法进行恢复。一家安防公司所持有的256万条人脸数据在黑市中被公开出售,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数据虚构身份,成功骗取了多人的网络贷款。
某保险公司揭露,成千上万的员工利用伪造人脸技术进行虚假打卡,每月成功阻止的风险操作数量高达十五万次。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人借助AI换脸技术假冒亲友进行诈骗,在福州,一位老板在短短十分钟内被骗走四百三十万元。
五、国家安全:人脸数据正在成为 “数字间谍工具”
数据跨境存在风险,若数亿民众的面部信息被国外势力所获取,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间谍行为或社会操纵。微软的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曾发出警告,指出人脸识别技术的大规模监控应用“极具危险性”。
《个人信息保护法》虽已正式施行,然而,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专门法律规范尚未确立。2025年6月生效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则首次对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规定人脸信息的保存期限不能超过“最短必要时间”,并且必须在本地进行存储。
2.破局之道: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维权
购物时尽量避免使用面部识别,考勤场合亦然,首选密码或实体卡片。若遇到强制要求采集人脸信息的情况,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维护自身权益。
技术应对措施包括:暂停使用手机“刷脸支付”功能,转而采用密码与指纹相结合的双重身份验证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照片时,应使用贴纸遮盖住眼睛部位(因为人脸识别技术依赖于瞳孔间的距离来识别身份)。
如若察觉人脸数据遭不当使用,可拨打(国家网信办举报热线)进行举报,亦或向法院提起法律诉讼。根据2025年新出台的规定,若人脸信息存储量超过十万条,必须向网信部门进行备案,否则违规者将面临最高5000万元的罚款处罚。
小编温馨语:
人脸识别并非“数字枷锁”,实则是一种有待驯服的技术猛兽。正如《办法》的起草专家所强调:“人脸并非商品,法律应当明确其使用界限。” 在你于便利店“刷脸”支付,或在景区“刷脸”通行之际,请务必铭记:你每一次的“同意”,实际上是在为未来隐私的边界投下宝贵的一票。
你遇到过哪些强制刷脸的场景?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你的经历。
科技浪潮滚滚向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未来世界正随着我们一同演变。人脸识别技术日新月异,AI换脸技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社会百态在科技的映照下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所见所得,无不彰显着科学的魅力。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进程中,隐私保护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议题,见证着科技与社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