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行业的迅猛增长和新零售理念的涌现,使得网络购物平台、共享经济等形式逐渐广为人知,各式各样的社交电商平台也应运而生。伴随着社交电商的快速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现: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服务难以保证,以及通过招募下线获利等行为,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不便。“网信中国”已梳理出两种社交电商购物中较为普遍的欺诈手段,期望广大网民提高警惕,理智消费。
扫码送礼物,一折买名鞋?
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一个诈骗集团以扫码赠送礼品作为诱因,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实施诈骗活动。
李先生在浏览微信朋友圈时,注意到一则广告,宣称通过扫描客服的微信二维码,可以免费获得一台电饭煲。误以为能占到便宜的李先生立刻对二维码进行了扫描,并迅速添加了客服的微信。随后,他遵照客服的指示,将这条信息分享到了自己的朋友圈。
李先生很快收到了客服发送的电饭煲快递单号,并且还得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公司正在进行一场极具吸引力的促销活动——只需49.9元,即可以一折优惠的价格购买品牌鞋。客服提到,这款品牌鞋的原价高达499元,而现在只需49.9元即可享受一折优惠,催促李先生要抓紧时间抢购。一旦付款成功,商家便会立即安排发货。李先生随后点击了客服发送的链接,发现页面明确标示了正品保障、支持验货等信息,同时还有众多其他顾客的正面评价,这使得李先生对这次购物充满信心,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下了订单并支付了49.9元的购物费用。
数日过后,李先生发现货品迟迟未至,于是他向客服咨询发货情况,紧接着他惊讶地发现对方已将其拉入黑名单。这刻,李先生方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骗局。尽管损失不大,他却感到十分恼怒,遂立即选择了报警处理。警方对近期收到的报警资料进行了整理,发现我国各地涌现出众多以“一折名牌鞋”为诱饵的诈骗事件,上当受骗的消费者数量竟然超过六十万人次。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虽然收到了价值几元的劣质鞋子,但更多的情况是,他们在支付了费用之后,却什么都没有收到。
警方提醒广大消费者:随着手机扫码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便捷方式已遍布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大家需提高自身的辨别力和警惕性,切勿因小礼品而降低警觉。尤其是在社交平台发现有关降价、秒杀、甩卖、清仓、最低价、打折等商品信息时,必须仔细甄别,详加对比,核实优惠的真实性,以免上当受骗。
实际上,相关部门正在逐步增强对社交电商这一行业的监管力度。在去年的6月份,市场监管总局、网信办等机构共同发起了2019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即网剑行动,旨在严厉整治网络市场的各种问题,以保障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提高网络商品与服务的质量,推动电子商务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拉下线分享链接,日赚三四十元?
今年四月,烟台市民王爱青加入了亲戚推荐的微信社群,该群成员通过点击群内提供的链接购物后,能够享受到返利优惠。然而,近期微信群的管理员开始积极倡导成员拓展新的下线。
近两年来,社交平台上某些群组通过推广商品来诱导成员进行购买,同时提供极具吸引力的返利以及招募下线的奖励机制,成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据一位用户透露,一个名叫“电商内购返利互助群”的QQ群中,尽管成员人数众多,但几乎没有人真正购买过商品,群主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激励成员招募新成员,并通过新成员点击商品链接购买商品来赚取收益。所链接的商品以面膜、卫生纸、零食等为主,其价格跨度较大,介于10元至50元之间。
除了建立社交群组之外,还存在着一些专注于拓展下线用户的社交电商平台应用。这些应用通常要求用户提供邀请人的手机号码或邀请码才能完成注册。注册完成后,系统会自动弹出宣传页面,页面中宣称通过每天分享链接,用户至少能赚取三十到四十元,而每邀请一位好友,还能额外获得十元的奖励。然而,仅仅通过分享链接,用户只能赚取平台的“金币”,而想要获得平台所宣称的现金奖励,就必须拓展下线并促使下线购买商品。
这种社交电商的盈利核心并非真正商品或服务的销售,而是依赖招募新成员、收取人头费等手段谋利,其模式与传销活动有相似之处,因此受到了消费者、专家等各界的广泛质疑,同时,多个地区的监管部门也对涉嫌违法的活动进行了调查和处罚。
尹强民,山东省消费者协会的副秘书长,提醒广大消费者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切勿轻信那些声称能带来高额回报的平台宣传,对于涉及拉人头、收益与下线利益绑定等行为,必须保持高度警觉,以免陷入传销的圈套。
安全小贴士
不要贪图小利而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在购物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那些规模较大、发展较为完善的电商平台,同时也要挑选那些信誉良好的商家进行交易。
仔细查看商家的网址是否为官方网址;
在交易过程中,必须坚持选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并且在进行支付操作时,务必遵循既定的流程;同时,切勿与卖家私下商定任何其他的交易手段。
请务必索取发票或收据,同时提前截取订单详情和交易记录的屏幕截图,妥善保存相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