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看到的真的是你亲眼目睹的吗?今年3月,一段视频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内容是“张伯礼院士推荐美白产品”,视频里老爷子在镜头前讲解得条理清晰,就连嘴角的皱纹都给人一种专业的感觉。然而天津中医药大学迅速进行辟谣,原来这是一段通过AI换脸合成的虚假视频,院士本人甚至都没听说过这款护肤品的名字 !
更魔幻的是去年南京发生在火车站的事件,张某燕用人工智能生成了“外籍留学生强闯安检”的视频,该视频24小时内点击量直接突破一亿,这使得铁路部门连夜启动内部排查,最终发现安检系统根本没有问题,这届网友被人工智能耍得团团转,而造谣者倒是愉快地获得了5日拘留套餐。
AI鉴伪成本暴涨20倍的秘密
就如同突然发觉满大街都是假钞一般,全球AI鉴伪成本从两年前每条0.1元急剧飙升至如今的2元 。打个比方来说,以往识别假视频如同地铁安检扫描背包,而现在却要给每个包裹做CT扫描 。某社交平台由于没有及时拦住AI谣言,直接被网信办约谈 ,如今他们审核视频的成本,比明星团队买热搜还要耗费钱财 。
法律重拳如何打击AI造假?
上个月刚生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亮出三把铡刀 ,第一刀砍向“AI换脸” ,要求所有深度伪造内容必须打水印 ,这和超市鸡蛋贴溯源标签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刀规定平台必须配备“AI测谎仪” ,如今大厂算法团队天天都在研究如何从视频里揪出AI的破绽 ,第三刀最为严厉 ,传播AI假消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直接适用《刑法》扰乱公共秩序罪 ,最高可判七年 。
还记得那个伪造院士进行带货的团伙吗 ?网信部门在72小时内对其进行了全网封杀 ,封杀速度比当年处理明星绯闻时快三倍 。法律界的朋友告诉我 ,如今办理AI侵权案就如同拆炸弹一般 ,办理时需要同时带着技术专家和律师进场 。
三秒鉴伪技巧:像侦探一样观察细节
季节反差陷阱:上周,有一段“东北暴雪封路”的视频热传,眼尖的网友发现,路人穿着短袖,这就好像看见有人一边吃火锅,一边啃冰淇淋,绝对有问题。
光线来找茬:真人在阳光下会出现自然阴影,AI生成的视频常出现“阴阳脸”,这就如同开了十级美颜却硬说是素颜 。声音测谎仪:AI配音即便再逼真,说到专业术语时也会出现卡壳现象,这就好像让外国人背唐诗,即便发音再标准也会暴露出节奏问题 。
互动测试:你能识破这些AI陷阱吗?
现在来考考你的敏锐观察力:有一位博主晒出了一段所谓“实时拍摄”的樱花季南京站视频,在这个视频的画面当中,安检员穿着羽绒服,然而窗外的树枝上却开满了樱花。请你在三秒之内找出其中的破绽——答案其实就在季节穿衣的逻辑里面,羽绒服和樱花同时出现?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比中彩票还要低!
救命锦囊:五大权威验证法
溯源大法:遇到爆炸性新闻,先查看是不是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国家队”发布的,这如同买家电时认准3C认证标志一样 。交叉验证术:不要相信单一信源,要运用不同平台相互印证,这和买菜货比三家是同样的道理 。
时间魔法:将网传视频与官方时间线相对照,去年流传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视频,实际上使用的是2014年的老画面。工具包:微信新推出的“AI内容检测”小程序,能够像验钞机那样扫描视频的真伪。专家热线:各地网信办均开通了谣言举报专线,其处理速度比外卖投诉还要快。
下次再看到“马斯克直播卖课”,先别急着转发。下次再看到“钟南山推荐特效药”,同样先别急着转发。记住这个防骗口诀:季节穿衣看逻辑,光线阴影找破绽,专业术语试深浅,权威信源保平安。AI造假再厉害,也架不住我们全民当侦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