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导航 APP 有 7000 万用户却未盈利,汽车界朋友能否给出良方?

2025-06-18
来源:万象资讯

在昨日的汽车行业战略研讨会上,我有幸遇见了一位手机导航APP的负责人,他透露其产品已拥有7000万用户,其中大部分为驾驶员(当然并非所有用户都是车主,毕竟我国乘用车车主数量尚未达到如此规模),这位老总自诩已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深耕了7年之久,尽管历经多轮融资,却始终未能实现盈利。他向在场的汽车界同仁请教,寻求盈利之道。

尽管有人急于提供解答,然而他们随口给出的答案至多不过是百度搜索的结果,根本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尽管我站在现场一时未能想出恰当的答案,然而我一直在路上不断思考着这个难题。

当前面临的问题在于,面对7000万车主,你又能有何作为?众所周知,即便是那些自诩为全球访问量最高的汽车互联网门户或专业网站,其独立IP的日访问量即便夸大其词,也不敢声称超过几百万,而这样的数据已是业界公认的顶尖水平,其广告收入更是高达数亿。而在移动端领域,那些自诩拥有几百万装机量的汽车网站APP,竟然敢于发布软文,宣扬广告价格上调。当前,手机导航APP的数量已远超汽车网站,那为何不能通过广告获得丰厚的收益呢?

然而,事实上,这款拥有7000万用户的导航应用程序直到最近才从上海通用那里获得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广告收入,那些免费使用这款应用程序的朋友们真的应该支持一下这款应用程序的研发团队。在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情况下,这款应用程序已经亏损了7年,即便雷锋同志恐怕也难以做到这一点吧?

我可以帮这款APP梳理下移动互联网几种典型盈利模式:

导航app发展历程_手机导航APP盈利模式_移动互联网导航APP商业模式

首先,广告模式是最可靠的选择,然而目前我们只能耐心等待;等待那些在房地产、汽车、快消品等领域拥有大量广告预算的传统行业,逐步将他们的资金从PC互联网转向移动端。目前,这款APP的广告业务刚刚有所起色;然而,若大量引入线下中小商户的广告,或者将用户信息出售给其他APP,无疑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届时,7000万用户将变得微不足道,这种自杀式的行为绝不可取。若能融入品牌广告固然理想,然而现实情况是,具备移动端预算的汽车品牌数量有限。若想等到主要汽车厂商大规模在移动端投放广告的那一天,还需持续投入资金——届时,那些尚未完成移动端布局的汽车门户网站和垂直网站恐怕将面临生存困境。

其次,涉及游戏模式这一环节,需要从头开始全新打造游戏,而此前一直未能盈利的导航应用程序,恐怕难以承担进一步的资金投入。

第三,成为接入点至关重要,导航无疑将是移动互联网接入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百度和高德因排名靠前,更有可能成为这一接入点的代表。众多O2O应用依赖百度和高德,支付通道费用是不可避免的。与高德和百度相较,该应用用户数量虽不菲,却既不具备高德的地图资源优势,也不拥有百度那样的流量驱动,一旦O2O市场全面铺开,入口争夺战一触即发,高德与百度的竞争将极为激烈,第三名的生存空间几乎为零。入口或渠道是盈利的顶尖模式,然而,唯有阿里巴巴支撑下的百度和高德才能从中获利,这款应用或许需要寻找其他的发展路径。

第四点,涉及商业服务的领域。这便是我为这款应用程序所能想到的唯一盈利途径。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开展至少两项商务服务。

这款APP的最新版本率先推出了群组导航功能,这一创新举措源自对用户基于位置服务的需求深刻洞察,具有显著的社会移动交流影响力。车队成员能够通过它掌握彼此的实时位置,妻子也能借此了解丈夫的动向……这一功能无疑将大幅提升产品的使用频率,为未来广告投放提供了用户活跃度的坚实基础。在几个月前我游览奥迪设计中心期间,那里的研发部门人员向我展示了一些类似的产品。若奥迪还在研发阶段的产品被国内汽车制造商提前安装在车辆上,这相较于目前不具备社交功能的车载导航系统更具吸引力。对于经销商集团来说,即便在硬件销售上利润有所减少,只要后装导航系统具备此类功能,依然能够通过提升车主服务黏性来获取收益。若能从某些汽车制造商处获取预先安装许可费用,并且若能协助经销商构建以LBS为基础的用户社交网络,那么收取服务费用应当是切实可行的。

导航app发展历程_移动互联网导航APP商业模式_手机导航APP盈利模式

其次,汽车后市场的O2O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O2O模式势必要依托移动导航。然而,开发者们在汽车后市场O2O应用上投入了大量时间用于线下资源的搜集。为了提升线上服务和交易流程的用户体验,地图应用需开放接口,甚至构建一个标准的O2O应用开放平台。商户只需申请加入开放平台,便能轻松将线下店铺迁移至移动端,同时还能享受到定制的O2O服务APP。这款APP能够激励用户下载使用,以便与其保持联系并享受优惠服务。投资者,尤其是大型O2O投资者,可以选择支付费用,通过该平台获取O2O线下资源。鉴于O2O服务的地域性特点,这种降低参与门槛的方式或许会导致众多与导航服务相关的店铺纷纷转向自电商模式。一旦商户在该平台上盈利,他们很难不向平台支付分成。而且,那些缺乏地图资源的导航应用程序实际上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算法构建的;7000万用户的使用将累积起海量的移动轨迹数据。若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出部分用户的出行习惯和范围,对商家来说,这将大大提升其市场营销的价值。此处的核心问题在于导航应用的使用频次偏低,同时汽车售后服务O2O模式的使用率亦不高。若想提升使用频次,必须迅速将洗车、加油等服务实现电商化转变,这关乎对当前正在进行的O2O服务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当然,若选择此商业路径,便会陷入文章开头提及的困境:导航团队在维护和更新产品上已用尽资源,若再着手开发开放平台,还需投入更多资金,但盈利前景依旧模糊不清。

当然,还有一个第五种盈利的可能性,即出售自己。然而,这一话题并不值得深入讨论,因为手机导航领域已经进入了寡头竞争阶段,新进入者几乎无立足之地。关于各家的价值评估,产业界可能早已形成了共识。若出售所得能够弥补多轮融资并略有盈余,那么作为创业者,恐怕早已付诸行动了。

短期内,我难以为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构思出更优的盈利策略,然而,这次对话却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移动端的盈利途径必须超越传统的广告模式,因为过多的传统广告往往会使得应用被用户所摒弃。以微信即将尝试的游戏盈利模式为例,即便它拥有千万甚至亿级的庞大用户群体,实现盈利依然充满挑战。那么,你能否为那个拥有7000万用户的导航应用提出一种更为有效的盈利方案呢?欢迎指教:)

作者朱伟华,专注于汽车、媒体与互联网领域的思考与洞察。您可以在腾讯微博或微信平台搜索“朱伟华”以获取更多相关内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