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开出来之后
价值上百万 几千万的石头都有
说实在的 用不了多长时间之后
成为百万富翁 千万富翁
是指日可待的
蹊跷的“赌石”直播间
2024年4月,浙江的李师傅意外地进入了一个直播间,直播间的主持人宣称,观众只要参与猜谜语等趣味游戏,就有机会赢得玉石挂件等精美礼品。出于对礼品的渴望,李师傅依照主播的指示,添加了他们的微信,随后又被指引至另一个直播间。
新开播的直播间气氛热烈非凡,主播宣布观众有机会参与到翡翠原石的“赌石”活动中。所谓的“赌石”,实则是一种翡翠原石的特殊交易形式。因为翡翠原石在开采出来时,表面都覆盖着一层风化皮,从外表很难判断其内在质量。因此,只有经过切割,才能最终评估翡翠的价值,这也使得这种交易具有极高的风险。
李师傅对“赌石”知之甚少,然而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直播观看过程中,一块原石的价值从几万元飙升至千万级别。主播情绪激昂,持续激励观众加入,宣称这乃一个“无往不利”的良机,并保证“切开无色翡翠全款退还,切开绿色翡翠共享收益”。所谓的“切白”意指开采出的翡翠价值不高;而“切绿”则指价值较高的翡翠。这一切激起了李师傅的致富幻想。
李师傅以88元的价格加入了拼单,购得了一块原石。切开原石后,并未发现“绿”,他自认运气不佳。然而,不久后他收到了退款,这让李师傅对主播的诚信有了新的认识。紧接着,他又以1900元的价格参与了一次赌石,尽管依旧没有切出“绿”,但退款再次到来,这使得李师傅心中的顾虑得以消除。
经过几轮互动,李师傅对主播的信任感已经建立。在一场直播中,他投入了数万元参与了总价超过百万的原石拼单,主播预言这块原石有机会切割出价值千万的翡翠。果不其然,切割出来的翡翠呈现出绿色,然而,直播间内的商家却只愿意以一百万元的价格回购,导致李师傅最终仅收回了一万元,损失了三千多元。切出了“绿”,却赔了钱,李师傅认为是运气不好,并没有深究。
陈先生,与李师傅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同样加入了那个赌石直播间的行列。然而,他并未能从中获利,反倒是每次都损失了数千元。对此,陈先生感到事情似乎并不寻常,于是他做出了报警的决定。
警方找到隐秘的直播间窝点
警方经过调查发现,直播间的翡翠原石表面呈现出类似被黑色油漆涂抹过的痕迹,而且每当观众进行大额支付时,主播会刻意放慢直播的进度,目的在于确保观众的支付操作完成后,才继续进行切割翡翠原石的操作。
尽管承诺了“切白退款,切绿分钱”,但参与者不论是否成功切出翡翠,几乎都未能从中获得利益。而且,在成功切出所谓的“绿”之后,主播往往以低于受害者购买价格的价格回购原石。警方分析,这很可能是一起以“赌石”为名进行的诈骗活动。
经过深入调查,警方锁定了一处秘密的直播空间,并在那里查获了大量伪造的翡翠原石,同时将正在进行网络诈骗的李某、胡某等嫌疑人成功逮捕并移交司法处理。
经过审讯,胡某详细叙述了整个诈骗过程。起初,主播会宣称有货商携带价值昂贵的原石进行销售,并承诺“切出白玉全额退款,切出绿玉则分得利润”。被害人下单后,主播会立即切开原石。在直播初期,价格相对较低,且通常操控为“切出白玉”,随后主播会主动退还钱款给被害人,以此赢得其信任。在最后一笔交易中,主播常常会展示所谓的“高档翡翠原石”,借此骗取高额的拼单费用。随后,他们通常会声称“切出绿色”,然后商家便会以质量不佳等借口降低收购价格,从而赚取其中的差价。
胡某供述,他们为了使受害者确信“赌石”活动参与者众多,动用了众多“水军”账号,让人误以为一场直播观看人数多达数百甚至上千,然而实际上,数百上千的“水军”仅需一人便可操控。
2024年8月6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检察机关对涉嫌诈骗的李某、胡某等若干嫌疑人,正式向法院提交了公诉状。
赌石风险高,参与需谨慎
行业专家表示,翡翠矿物的挖掘活动历经数百年,目前市场已高度专业化,一般民众几乎无法通过赌石一夜之间实现财富的飞跃。那些从事翡翠贸易的商人和矿主对市场了如指掌,他们不会轻易给外行提供“捡漏”的良机。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应避免轻易涉足原石赌石活动。若对翡翠情有独钟,可挑选“明料”即他人已切割的翡翠,亦或是成品翡翠。成品翡翠享有七天无理由退换的保障,且消费者在购买后可寻求专业鉴定,有效降低受骗的可能性。
普法时间
Q1:
本案当中犯罪嫌疑人的哪些行为构成了诈骗罪的要件呢?
A1:
诈骗罪涉及的主观动机是非法攫取他人财产,而在客观上必须涉及编造事实或隐瞒真相,导致受害者产生错误判断,最终在所谓的“自愿”状态下交出财物。因此,本案之所以被认定为诈骗而非单纯的赌石活动,首先是因为直播间的所谓原石实际上都是伪造的,无论是“切出白色”还是“切出绿色”,结果都可以被随意操控。小额交易时采取“切白”手段返还部分资金以获取受害者信任,待金额达到一定程度便转为“切绿”手法以低价购回。其次,直播间的所谓收购方及其报价均为虚构,这些价格是事先协商好的,且低于受害者所报价格,从中谋取利润。再者,那些所谓的围观网友以及参与“拼单”的网友等,实际上都是通过软件生成的虚假信息。正因如此,直播间传播的信息全都是虚假的,因此它本质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欺诈行为。
Q2:
在“赌石”直播骗局之外,网络直播领域还存在着哪些常见的诈骗手段呢?
A2:
在直播间里,具体诈骗的理由、手法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常见的情况包括虚假的黄金、股票、期货投资,例如不法分子假扮成“理财专家”在直播平台推销股票,接着诱导受害者下载所谓的理财应用程序。在该应用中,所有数据均系伪造,包括涨跌价格、K线图、分时图走势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专家”能够准确预测股票或期货涨跌的假象,从而骗取受害者的信任。此外,常常见到的现象是所谓的网络直播对决,需要观众送出礼物,随后承诺高额回报,然而直播结束后,这些主播并未履行他们高额回报的诺言。
Q3:
网络直播诈骗有哪些特征?我们又该怎么防范?
A3:
网络直播呈现的信息并不一定代表其更具真实性或可信度,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直观判断的误区。当我们在直播间目睹了某人,听见了他的声音,观察到了实物,并看到众多“网友”在购买、在留言,便可能倾向于认为这些信息是真实可信的。然而,实际上,所有这些内容都有可能被伪造或捏造,我们不应轻易相信。因此,我们还需牢记这一点,上网获取的信息务必仔细查证,世间并无一劳永逸、必胜无疑的投资方式。
案件 |《今日说法》节目《“赌石”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