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滚滚,金黄遍野,正值麦收时节。李杰,河南省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看着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粒,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不禁感叹:“看这麦粒,金灿灿的,真是让人心情愉悦!”
耕作农业,为国家根本。我国领导人强调:“农业构成了基础产业,我国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坚持将农业农村发展置于优先地位是根本方针,实现产业繁荣、生态环境宜居、乡村文明风尚、治理能力高效、人民生活富裕是总体要求,构建完善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上的保障。”
回顾历史,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深刻意识到我国革命的核心在于解决农民问题,将为广大农民谋求幸福视为己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引领亿万农民勇敢地开启了改革序幕,持续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提升,促进了农村的全方位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家领导人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将解决“三农”问题确立为党的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体方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变革。
现今,在祖国广袤的南北田野间,农民们开始运用北斗系统进行精准导航,无人机则负责喷洒农药,空中飞翔的、地面奔跑的设备,都成为了助力农业生产的得力助手,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正逐渐勾勒出一幅幅宏伟壮丽的画面。
粮食产量攀新高,大国粮仓根基牢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供应充足始终是治理国家、施政行政的首要任务。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生产领域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与制度创新,成功实现了重大突破和显著跨越。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国家领导人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对粮食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高瞻远瞩地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并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保障途径。
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得到加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从最初的2264亿斤增至2020年的数亿斤,且连续六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国家粮食储备的基础日益坚实。我们成功地将粮食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了在仅占世界9%的耕地资源下,养活近20%世界人口的壮举,这一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完善制度供给,提高种粮抓粮积极性。
我国近年来持续加强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的完善,同时扩大了三大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规模。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届满后,将承包期再延长30年,此举为亿万农户提供了稳定保障,全国超过2亿农户已顺利领取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扩大种植面积,稳住粮食生产根基。
我国将采取果断手段振兴早稻种植,力求将水稻种植面积持续维持在4.5亿亩以上,产量保持在2亿吨以上。在当前年份,我国致力于将粮食种植面积固定在17.5亿亩,以此筑牢粮食丰收的根基。
——提升生产能力,确保产得出、供得上。
我国致力于将粮食储备在地里。在未来两年,我国将每年新增1亿亩的高标准农田,预计到2022年,全国的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将达到10亿亩。
推进科技储粮策略。农业生产的手段经历了颠覆性的变革,我国粮食作物的种植、收割等环节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八成,农民弯腰耕地、头顶烈日的历史已经结束,我国农业迈入了主要依赖科技和装备驱动的崭新阶段。
粮食生产已从关注“有无”转变为追求“优劣”,实现了从传统动力向新型动力的转变,呈现出的丰收景象愈发绚丽多彩。在当下,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粮食储备更加充足,蔬菜种类更加繁多,我们已稳固地把握住了粮食安全,为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赢得了先机。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国家领导人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农业领域内深层次矛盾及问题,特别是在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提升农业现代化程度等方面加大力度。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发展方向已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变为注重品质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也在持续增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结构向优。
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的大荒地村,村民乔明儒这样说道:“这片土地虽名为大荒,实则生机盎然,窗前的稻香四溢。”他们把种植优质水稻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目标,通过水稻的种植、加工与销售,使得优质的粮食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
在甘肃省瓜州县的德品金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代化养殖场内,智能温控系统、喷雾降温设施以及疫病自动识别与诊断等功能,均由一个“智慧大脑”平台进行全方位的智能化操控与管理。
近期,我国遵循着稳固粮食、优化经济、扩大饲料生产的战略,确保了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稳定,同时扩大了大豆种植面积,新增超过5000万亩。此外,粮棉油糖等产业的集中度持续上升,而生猪养殖则逐渐向粮食主要生产区以及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转移。
——以提质增效为导向,发展方式向绿。
破晓时分,位于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的潘联村稻田中,村民们正用虾网将一笼笼饱满的龙虾捕捞上岸。村党总支书记徐洪展介绍道,利用小龙虾的代谢物作为水稻的肥料,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又提高了大米的品质,使得去年村集体经济增收超过五万元。
采用秸秆为土壤铺设覆盖物,既养护了土地,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吉林省农安县三岗镇亚宾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常亚宾经过计算,发现采用这项技术后,每公顷土地可减少化肥施用量约200公斤,同时粮食产量可增加500公斤以上。
我国目前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化肥使用效率已上升至40.2%,农药使用效率则提升至40.6%,相较2015年分别提升了5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同时,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合格率高达97.8%,总计已认定5.5万个绿色、有机以及地标农产品。
——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产业形态向新。
在黑龙江省的五常市杜家镇半截河子村,村民乔文志创立了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他运用了数字技术,成功打造了一个融合了育种研发、基地种植、稻米加工以及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的新兴产业。这一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周边农民的经济收入显著增长。
拓展产业链条,优化价值链条,重塑供应链体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日益显著。截至目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的品牌数量已超过十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到七万三千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年营业收入更是突破了二十三万亿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若缺乏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国家整体的现代化也将无从谈起。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在农业生产、组织以及管理等方面经历了显著的转变,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正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稳步迈进。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
往昔,父亲们身着短裤赤足,趟过田间的水,弯腰辛勤劳作一整天,却也只能耕种半亩土地;而今,驾驶着乘坐式插秧机,一天之内便能轻松完成五六十亩的插秧工作……在土地中耕耘了大半生,江苏省泗洪县四方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谢成富亲历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演变过程。
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实现了质的飞跃。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的总动力仅为18.4万千瓦;而到了1978年,这一数字已增至万千瓦;进一步发展到2019年,更是攀升至10.28亿千瓦。
——给现代农业插上翅膀,科技引领农业未来。
在安徽省凤台县的智慧农业园区内,一排排玻璃温室大棚内,西红柿、黄瓜等各式果蔬果实累累。技术经理王增辉介绍道:“园区内种植了包括叶菜和茄果类在内的四个系列,共计二十八种品种,均采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并借助有机水溶肥进行精确滴灌,其营养吸收效率相较于传统种植方式提升了整整一倍。”
截至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60%,这一比例相较于1996年的15.5%有了显著提升,增加了44.5个百分点。同时,优良品种的推广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的康怡家庭农场负责人余培英自豪地表示,他们的蘑菇已经远销海外,家庭农场的收入也是逐年攀升。她管理的土地面积达120亩,种植有食用菌、核桃和蔬菜,年产值高达110万元。对于她来说,这样的规模恰到好处。
截至目前,我国纳入名录体系管理的家庭农场数量已突破300万户,农民合作社的数量亦超过240万户,而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则已达到90万户以上。
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他们决心以国家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以期用优异的成绩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