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于微信平台及其小程序功能,“拼多多”成功树立了洞察微信生态的典范地位,同时,小程序也因之成为今年电商和零售领域最为关键的竞争赛道。
截至目前,小程序数量已突破百万,开发者群体超过一百万,第三方平台数量达到五千余家。平均每人每天打开小程序的次数为四次,其中主动访问的比例高达五成以上。在微信公开课上海站的小程序专题活动中,微信官方公布了小程序自上线以来16个月的核心运营数据。
微信近年来将小程序视为重点项目,短短半年时间,小程序的数量便实现了一倍的增长。若要更直观地把握这一数据,可以参考苹果自2007年推出首款产品以来,11年间App 中的应用总数大致维持在300万左右。
众多从小游戏、内容付费、工具、大数据、社交电商领域的创业者,以及传统品牌商,纷纷抢抓小程序这趟快车的机遇,力求不错过微信生态中涌现的新流量优势。而作为这艘航船的掌舵者,微信在场景应用、信息传递、性能优化、广告收益转化等多个方面不断加速迭代,致力于实现商业价值的转化,推动电商交易的蓬勃发展。
解决留存和变现问题
在最新版的微信客户端中,许多用户注意到微信小程序任务栏新增了“我的小程序”这一分类,用户能够将心仪的小程序便捷地加入到“我的小程序”中,最多可保存至50个喜爱的小程序,并且还能对它们进行个性化的排序操作。
小程序的发展速度超出了预期,使用频率也不断攀升,这使得原本的留存模式变得不够稳固。由于频繁使用游戏或服务类小程序,它们在用户界面中的位置可能会被推后,而“我的小程序”功能则使得小程序的入口更加显眼。微信小程序的产品负责人陈浩在向第一财经透露这一情况时如是说。
祥峰资本合伙人赵楠认为,微信正逐步攻克用户留存难题。自小程序上线以来,其定位便是即用即走。在这种去中心化平台、去中心化流量的产品形态下,如何吸引并持续留住用户,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的小程序”仅是微信针对小程序留存问题所采取策略的初步举措。微信小程序团队透露,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开放品牌和品类的搜索功能,以及平板电脑的适配支持。同时,在消息互动方面,微信也将接入更多场景,如订阅消息、通过扫码关注公众号、以及群聊中的动态消息(例如多人参与的游戏,显示参与人数等信息)。
该小程序专注于搭建线下消费场景,却意外地催生了一个庞大的电商生态系统。在本次公开活动中,微信团队详细展示了其在零售和电商领域的最新成果。他们特别强调了与线下零售业态和电商平台的紧密合作,并将推动小程序开发者实现商业价值作为小程序发展的核心任务。
陈浩对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透露,小程序开发者实现商业价值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他们可以通过广告流量主的模式获取一定比例的广告收益。其次,对于从事电商业务的小程序开发者来说,提高用户转化率是关键,这有助于推动销售量的提升。
前者同样是众多内容生产者,尤其是自媒体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比如微信公众号),然而小程序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便捷服务而非单纯的内容输出。与此同时,小程序正在为零售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它能够显著推进线下零售业的数字化和一体化进程,并提高实体店铺的运营效率。
最难的是内部系统改造
在社区零售领域,百果园的电商部门负责人李想观察到,过去与顾客建立联系主要依靠店员主动介绍或通过公众号,这样的触达方式成本相当高昂。对于零售业来说,选址的重要性占七成,而经营策略只占三成,线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覆盖范围有限,盈利途径也在减少。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百果园在小程序平台推出了“到家”与“到店”两大功能模块。借助小程序平台,公司构建了全新的会员管理体系,通过会员码实现用户识别,并开展积分和优惠券的发放与运营活动。在短短的时间内,百果园通过小程序吸引了超过500万用户,日活跃用户数量最高达到50万,日订单量峰值更是超过了5万。
百果园的强大吸引力主要在于借助用户的社交网络,促使顾客群体不断扩张至店内消费。目前,百果园的拼团订单已占据了线上订单总量的20%。李想透露,拼团活动往往以微利甚至亏损为代价,其核心目标在于吸引流量,激发顾客到店购买,进而实现再次转化。此外,通过小程序与拼团的结合,百果园的分享率和转化率均提升了20%。
于洪潇,微信小程序在零售领域的负责人,着重指出,小程序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人、货、场数字化成果直接转化为前端服务,同时,通过实现人的数字化,还能有效推动内部系统的升级改造。
对于绝大多数传统零售企业来说,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对自身业务的认知不足,以及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
于洪潇以超市为例,指出他计划通过线上渠道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并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商品是否实现了SKU分类,门店库存能否实现实时在线更新,是否拥有充足的人力进行拣货,以及单店每天需要处理多少订单,才能确保整个系统调整带来的成本上升得到有效应对。
汉光百货,这家拥有二十年辉煌历史的百货商场,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成功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深度整合,并推出了小程序等创新系统。其中,“汉光百货+”小程序一经上线,便在短短一个月内显著提升了销售额,实现了高达70%的增长。同时,借助公众号和会员等现有资源,吸引了超过十万人次的光顾,复购率和连单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0%。
在互联网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汉光百货商务电子部产品总监董有良向记者透露,打造一款既适合百货又实用、好用的产品极具挑战,而要将产品成功推广,还需构建大量的基础设施,实现商品与活动信息的无缝对接,并将每位导购员与线上平台连接起来。否则,这些服务将无法得以实施。然而,新零售的转型正是从系统层面起步,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得以实现,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