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致力于构建“中小学提出需求、高校提供服务、教育搭建平台、地方整合资源”的工作体系,以此促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对接,有力支持教育强省目标的实现。
一、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大中小学协同育人
湖北省教育厅联合其他五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各地采取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建立中小学与高校科学教育联盟、签署区域高校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合作协议等多种方式,积极发挥高校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中小学科学教育服务领域深化了协作与交流。武昌区逾百所中小学主动与高等院校的机械、物理、化学等学科科研资源紧密联系,共同策划并实施了涵盖人工智能、航天技术、生命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实践活动,致力于提升青少年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实践技能。
二、开放高校实验场所,引导中小学生实践探究
各地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正逐步向中小学敞开实验室、实验基地以及其他具备科学教育功能的设施。高校教师利用这些实验室资源,积极开发并实施实验课程,为高中生提供入门指导。同时,推出了“百校百馆”实践教学平台,号召辖区内的中小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亲自参观高校的展馆。此外,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学参观。各地各校借助“新春打卡科普场馆”这一活动,成功举办了众多跨领域创新、科技融合以及多形式互动的沉浸式科学教育活动。时至今日,已有超过10万的大中小学生及其家长通过“百校百馆”这一平台进行了参观预约。
三、拓展科学教育资源,丰富中小学校课后服务
各地踊跃邀请科研人员、高等院校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担任科学副校长、讲座讲师、项目辅导教师、科技辅导员等角色,共同推动中小学课后辅导、科技社团及兴趣小组的指导工作,以及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党员们,定期踏入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的课后服务课堂,借助生物科教活动,向小学生传授生物知识,于他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四、优化科学课程内容,协作开发学校校本课程
众多高校凭借各自的专业领域和资源优势,踊跃投身于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校条件,灵活调整策略,与中小学携手合作,共同研发多元化的校本科学课程,从而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索和学习提供了更为充实的课程资源。以武汉市经开区实验小学为例,在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下,该校积极探索科学教育课程的整合和跨学科教学,并成功出版了《乐创教育理念下STEM+案例集》。
五、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以高校教授为先锋的“湖北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团”专家们,纷纷走进各地中小学,他们向青少年传授现代科学知识,展示前沿科技成就,以此点燃青少年对科学的热忱,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积极性。武汉市近期陆续设立了七个院士科普基地,集结了二十三位院士和七百五十二名专业人士,他们深入中小学,致力于生命健康、自然生态、信息通信、农业科技、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的科学普及工作。
六、探索人才培养路径,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研究构建优秀创新人才选拔及连贯培养的持续策略,促进高等学府与若干所高中形成卓越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合作联盟,签署人才培养基地的合作合同,共同设立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育的实验班,从而有效促进卓越创新人才的成长。自2010年开始,华中农业大学承办了名为“寻找未来科学家班”的公益科学活动,这项活动由大学教授们担任班主任。每年,他们都会在武汉市的中小学三至八年级学生中挑选出60名具备探索精神和科学热爱的学生,让他们参与一段为期四个月的科学探索之旅。
七、汇聚各方专业力量,助力科学教育师资建设
举办“荆楚新乡村教师科学文化周”活动,邀请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专家以及新闻工作者等,通过主题报告、专题讲座和现场分享等形式,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科学课程,旨在为中小学的科学教师提供培训和支持。同时,各师范院校积极组织选拔科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让他们深入中小学校园和科技场馆,提供科学教育的指导和帮助。华中师范大学携手省科技馆共同推进“科技+”科学教育计划,设立师范生实践团队,精心打造了“图形化编程与科普融合”、“实验与科普结合”以及“机器人与科普互动”等系列优质课程,致力于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