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将暂停提现或转账至二类账户!
不管支付宝愿不愿意,这一天已经到来了!
两天前,网商银行发布公告:自2024年4月21日起,网商银行将逐步暂停支付宝现金取款或网商银行II账户转账相关服务。 同时,网商银行II账户将仅支持与本人绑定的银行账户转账。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公告后都感到困惑:这是什么意思? 支付宝以后不能提现了吗? 什么是二类账户? 或者说我们的资金以后不会转到网商银行了?
为了让大家冷静下来,给大家定心,首先可以确认的是:网商银行从今天开始实施的新政策,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几乎没有影响! 没有效果!
那么,这项新政策对哪些人影响最大呢? 主要是与网商银行有业务往来的商户。 不过,对于这些商户来说,新政策的出台并不一定是坏事,而且在资金方面可能会更加安全。
因为这次新政策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不能再通过支付宝直接向网商银行转账,但仍然可以通过其他银行转账。
这也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从现在开始,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未来商业金融中的活动频率将大大减少; 而且从这个趋势来看,未来不排除会出现一些非支付类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减少性交易的可能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网商银行的这项新政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就是这次新政的重要人物:支付宝。 这不需要进一步解释。 这是国内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几乎每个人的手机上都有它。 当然,支付宝的投资者之一就是蚂蚁集团。
第二个概念是网商银行,全称浙江网商银行。 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具有银行牌照的商业银行。 于2015年正式开业,投资者包括蚂蚁集团。
与普通线下实体银行相比,网上商户银行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核心系统架构基于金融云,即没有线下分支机构。
如果是其他人没有自己的线下分支机构,还想做银行,那就是天方夜谭。 当然,没有人能安全地将钱存入这样一个“空壳”银行; 不过,我们上面已经说了,网商银行的投资方之一就包括蚂蚁集团,大家都知道蚂蚁集团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其规模都可以跻身银行前十:网商银行该行最新发布的财报还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其总资产为2900.22亿元; 另外,支付宝在技术上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资金的安全性很有保障。 这种“变银行”“银行”是存在的。
网商银行诞生后,专注于一件事:为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
例如,如果你想在淘宝上开一家网上商店,或者你的淘宝店需要向平台借一些钱来扩大业务,你就需要与网商银行打交道。
第三个概念:一到三类账户。 一类账户是指在柜台开立的全功能账户,可以办理存取款、转账、消费支付、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全部银行业务,一般由我们消费者开立。 II类账户; II类账户是I类账户的辅助账户。 可以办理存款、消费、支付,但不能提取现金。 另外,向非绑定账户转账有限额,单日最高不得超过1万元; 第三类账户只能进行小额消费和支付,账户余额限额为1000元。 通俗地说,第一类账户就像一个大钱箱,第二类账户就像钱包,第三类账户就像零钱包。
明确了这些概念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支付宝为何此时推出新政策。
加强第三方支付监管!
通过初步梳理上述概念,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首先,网商银行是一家持牌私人银行。 在与包括淘宝商家在内的客户进行商业交易时,确实可以给很多商家带来帮助。 这点毋庸置疑; 当然,对于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家银行基本上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因此,这项新政策不会对普通老百姓产生影响。
第二,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总之:网商银行和支付宝的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 我们知道,支付宝最初是作为淘宝平台网上购物的保障出现的,在新的电商场景中推出了在线支付、转账等更多细分功能; 后来,支付宝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延伸到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水电煤气缴费、甚至个人理财等领域。
尤其是个人理财,任何时候都是高度敏感的。 如果不出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没问题了。 如果出现问题,很容易引发连锁效应。
网商银行在为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还涉及还贷等业务,且业务规模不断壮大。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从整个金融角度来看,随着支付宝和网商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它们在金融管控层面也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因素。 因此,近年来,有关部门对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控越来越严格。
这种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从限额来看,此前商户使用网上商户银行时,基本上没有金额限制。 后来限额从100万变成了10万、1万。
从使用场景来看,以前从支付宝转账到网商银行,再从网商银行提款到银行卡是免费的。 目前,您只能在网商银行和银行卡之间转账。 没有支付宝,什么都不会发生。
就未来发展而言,代表未来方向的数字货币已在全国公开试点,包括支付宝在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统一为数字货币支付方式,成为统一的“正规军”。
当然,经过各方面的严格限制,支付宝确实有了更大的安全保障,但问题恰恰是这样的:支付宝这些年似乎很少出现安全问题。 相反,我们周围的一些银行不仅保持了正常的服务质量,而且缺乏服务改进,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很多疏漏。 如果服务必须升级,我们是否也要对银行提出同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