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正规军”的参与,扫码支付的标准将加速统一。 未来,扫码支付将更加便捷。 银行APP、微信、支付宝之间的二维码可以通用,实现互认、互扫。
1月13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大国有银行宣布与联动闪付、财付通合作,通过扫描微信“当面二维码”收款码实现手机银行支付功能。 此举旨在落实央行关于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指导意见。 事实上,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和行业一直在推动加快条码支付互联标准的制定,以期实现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与支付宝之间的二维码支付互识别、互扫。云闪付。
业内分析认为,监管推动的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有利于规范二维码支付市场,方便商户和消费者,也能降低聚合支付市场不合规积累的风险。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牵头三地试点
中国银行当天表示,已与云闪付、财付通合作,率先实现通过手机银行扫描微信“当面二维码”支付码的支付功能,成为首家实现微信扫码支付功能的银行。与微信互认互扫。 试点地区客户通过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微信扫描支付二维码完成支付。
证券时报记者从中国银行获悉,目前正在微信、微信、微信领域进行试点,预计很快将全面推广。 客户可通过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扫描微信个人“当面收款码”进行支付操作。 也就是说,目前实行C2C“主扫码”,客户可以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扫描微信支付码进行支付。 但B2C的“扫一扫”尚无法解决,商户使用微信支付扫描客户的中国银行APP支付码仍无法识别。
交通银行还透露,已与云闪付、财付通合作,率先实现了交通银行APP扫微信支付码的支付功能。 首批试点在微信、微信、微信等城市,其他城市将陆续推出,后续将继续与行业各方深度合作,积极参与支付建设市场。
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二维码扫描实现互联互通是央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中的明确要求。 对于商户来说,可以有效整合复杂的二维码表和卡片,实现一码通。 对于客户来说,无需识别和区分微信二维码、支付宝二维码、银联二维码。 只需打开APP,扫描二维码即可支付,实现一刷支付。 同时,随着互联互通的推进,更多二维码支付交易将通过云闪付、网联清算。 交易将更加规范和统一,有利于风险信息共享和风险识别,有利于监管部门的全面管理和监督。 监控让整个支付系统更加安全。
在实现互联互通的过程中,银行支付技术也需要突破。 上述中国银行负责人表示,目前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不同标准二维码的相互扫描、互认,并通过清算组织进行交易转账。 此次中国银行与微信互扫试点只是互联互通工作的第一步。 后续工作将需要监管机构、银联、、银行和支付机构的共同努力,从整个支付行业层面进一步推动各机构的共同努力。 参与互联互通工作。
打破条码支付服务障碍
扫码支付已成为公众便捷的日常小额支付的主要方式。 然而,随着近年来二维码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各支付平台竞相涉足,弊端也越来越凸显。 京东数字技术研究院《条码支付互通》研究报告指出,条码支付平台数量众多,条码资源不同,影响支付效率和便捷性。 目前,我国有近400款条码支付APP支持不同场景,条码支付标准有近10个。 但不同APP和码资源尚不能实现相互识别、相互扫描,存在用户重复注册、信息重复使用等现象。 。 同时,还存在支付模式垄断、缺乏差异化竞争等现象,导致行业资源浪费; 大量资金和数据信息积累,违法违规风险加大。
正是因为条码支付标准太多,无法实现互认互扫。 近年来,聚合支付的兴起推动了“一码通用”。 聚合支付服务商可以为商户提供统一的支付码或扫码设备。 扫码后可自动识别多个支付APP进行交易。
然而聚合支付在解决线下商户设置多个支付APP收款码的痛点的同时,也隐藏着风险。 报告指出,聚合支付涉及敏感支付信息。 由于聚合服务商的准入门槛较低和逐利心态,存在利用用户数据、洗钱等违法行为的可能性较大,行业监管风险加大。
在此背景下,国内条码支付标准亟待监管和市场“正规力量”推动统一。 央行去年9月公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4-2024年)》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构建条码支付互联技术。 该系统打破了条码支付服务的壁垒,实现了不同APP、商户之间条码的互识别、互扫描。
上述中国银行负责人表示,随着互联互通工作的推进,银行和支付机构客户可扫码支付的商户将逐步共享,让客户更加方便; 银行和其他收单机构的商家也将集成复杂的第二方支付系统。 二维码桌卡让支付对账更便捷。 同时,银行交易更加规范和统一,有利于业务逻辑的梳理,降低系统支撑的复杂度,有利于风险识别和监控。 (记者孙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