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停止销售,限量发售,抢购正当时;“即将停售,机会难得”……不少保险从业者以“即将停售”为幌子,实施虚假的饥饿营销,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是否会因冲动而购买?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防止消费者因误解而冲动购买保险产品,北京金融监管局于12日发布提醒:“炒作停售”存在陷阱,消费者在消费时需保持理性,提高警惕。
北京金融监管局介绍,“炒停售”保险主要有这样几种套路:
套路一:销售人员借助社交媒体、电话营销等途径散布虚构的停售通知。他们声称某些保险产品即将停止销售,营造出一种“错过不再”的紧迫氛围,诱使消费者误以为此时购买是唯一的机会,从而冲动消费。
套路二:销售人员夸大“停售”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和预期收益,有时甚至虚构不存在的保障功能,宣称停售之后消费者将无法获得相同的保障,以此诱导消费者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套路三涉及伪造官方文件的行为。部分销售人员为了提升所谓的“可信度”,甚至可能伪造保险公司的文件、公告或是邮件,冒用保险公司官方的名义宣称某款产品即将全面停止销售,以此来骗取消费者的信任。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消费者,购买保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官方渠道核实,警惕停售陷阱
在遇到诸如“炒停售”保险等类似的宣传时,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智,应通过访问保险公司官网、拨打客服热线等正规途径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确认保险产品是否真的即将停售。同时,切勿轻信非官方渠道传播的停售消息或文件,以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从而做出冲动的决定,最终陷入骗局。
二、仔细阅读合同,理性判断选择
在选购保险产品之前,消费者需认真研读保险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全面掌握保险费缴纳方式、保障覆盖范围、理赔规定以及责任免除等核心内容,同时对比不同产品的优劣之处,衡量个人需求与产品特点是否相契合,从而作出与个人实际情况相符的明智决策。
三、及时留存证据,维护合法权益
在选购保险时,消费者需留意妥善保存与销售人员的交流记录、产品推广资料以及购买证明等关键证据。若察觉自己陷入“虚假停售”的保险骗局,应立即向保险公司或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全国通用的金融消费者投诉服务热线电话也可作为求助渠道。此外,消费者还可借助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升金融知识水平,以规避保险欺诈带来的风险。
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