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要点全解析

2025-06-21
来源:万象资讯

2017年5月1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与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在北京共同发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7)》。这份报告是国内关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的最高级别、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它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态势、安全形势以及治理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全面和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探讨。报告揭示,我国正积极推行创新引领发展、互联网融合、宽带战略以及大众创业、全民创新等系列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显现出若干显著特征与趋势(数据源自抽样监测统计)。

2016年,我国境内使用的手机上网码号总数达到了12.47亿个,这一数字比2015年增长了59.9%。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中,广东省的码号数量达到了1.49亿个,高居全国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江苏省和北京市,它们的码号数量分别为1.31亿和0.78亿,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图1展示了2016年在中国境内,手机上网码号的分布情况,具体数据来源于/CC。

我国网民中,采用操作系统的比例达到了83.02%。2016年,我国活跃的智能手机数量达到了23.3亿部,这一数字比2015年增长了106%。在这些智能手机中,用户上网时主要使用的操作系统包括、iOS以及另外三个系统。在这些系统中,运行系统的智能手机数量最多,达到了19.3亿部,占据了所有智能手机数量的83.02%。紧接着是搭载iOS操作系统的手机,其数量高达3.1亿台,占据了智能手机总量的13.20%。位居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运行其他系统和系统的手机,它们在智能手机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分别是3.64%和0.13%。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网民选择使用iOS或该操作系统的设备进行上网,其使用率超过了总人数的95%。

图2 展示了2016年在中国境内,手机网民所使用的上网设备操作系统分布情况(数据来源:/CC)。

2016年,在我国,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网民中,苹果、小米和华为位列前三,其中超过一半的网民选择了国产手机品牌。在所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网民中,苹果品牌的手机最受欢迎,占比高达16.00%。紧随其后的是小米和华为,它们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46%和13.88%。2015年,三星手机的占有率从15.78%降至13.16%,在排名中位列第四。图3展示了在我国境内,使用智能设备上网的网民中,最受欢迎的前十个手机品牌。这些品牌所覆盖的网民已超过整体网民数量的九成。在这十个品牌中,有六个是国内品牌,包括小米、华为、OPPO、VIVO、酷派和联想,它们共同占据了智能手机市场的52.11%。另外四个品牌则是国际品牌,分别是苹果、三星、LG和HTC,它们占据了智能手机市场的38.16%。

图3 展示了2016年在中国境内,手机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个手机品牌排行情况(数据来源:/CC)。

移动互联网app发展现状_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_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安全态势

2016年,在我国,手机网民上网时最频繁访问的域名是,其访问量占总量的19.03%。具体来看,如图4所示,当年手机网民最常访问的前十个一级域名依次是、和,它们分别占据了19.03%、16.54%和15.89%的访问量。前十位顶级域名的访问量占据了所有顶级域名访问量的51.46%,这些域名的归属分别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苹果、优酷以及美团等六家知名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优酷和美团已经取代了优视和搜狗,成功跻身前十行列。

图4 展示了2016年在中国境内,手机网民最频繁访问的十个顶级域名,数据来源于/CC。

2016年,在我国,用户数量最多的三个应用程序依次是微信、QQ以及百度地图。根据图5的展示,当手机网民上网时,他们最频繁使用的十个应用程序中,位居前三的依然是微信、QQ和百度地图,它们的用户数分别是10.03亿、9.78亿和6.56亿。

图5 展示了2016年在中国境内,用户数量排行前十的十个应用程序(数据来源:/CC)。

2016年,我国通过CC捕获以及厂商间的数据交换,共搜集到了个移动互联网恶意软件样本。

图6展示了2005至2016年间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数量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CC)。

平台用户遭受了最多的攻击。在2016年,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恶意软件主要锁定平台,累计达到2,053,450个,占比超过99.9%,高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平台,数量仅为51个,占比仅为0.01%。同年,iOS和J2ME两个平台的恶意软件数量均未被发现。据此观察,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地下产业链正逐渐聚焦,其中,平台用户已成为攻击的核心目标。具体到2016年,移动互联网恶意软件的数量分布情况,如图7所示。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_移动互联网app发展现状_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安全态势

图7展示了2016年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数量分布情况,具体数据依据操作系统类型划分,数据来源为/CC。

2016年,流氓行为类恶意程序的数量继续高居不下。根据CC捕获及厂商间交换的数据,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按行为分类,流氓行为类达到1,255,301个,占比高达61.13%;其次是恶意扣费类,有373,212个,占比18.17%;第三位是资费消耗类,数量为278,481个,占比13.56%。2016年,CC组织在通信领域实施了12项针对移动互联网恶意软件的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打击那些波及范围广、安全风险大的电信诈骗恶意软件。治理成果显著,诱骗欺诈和恶意传播的恶意软件样本量大幅减少,共计减少近19.9万个,其占比也从2015年的7.21%和7.03%分别降至2016年的0.43%和0.12%。2016年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数量按行为属性统计见图8。

图8展示了2016年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数量的行为属性分布图,数据来源于/CC。

2016年,在我国,感染移动恶意程序的用户中,使用数量最多的操作系统分别是、iOS以及其他系统,其使用比例依次为70.3%、18.8%和10.9%。具体分布情况可参考图9。

图9展示了2016年在中国境内感染移动恶意程序的用户分布情况,依据操作系统类型划分(数据来源:/CC)。

此外,该报告对恶意软件传播源头的管理状况、电子邮箱的治理成效、举报处理流程的运行情况以及移动互联网中勒索软件的研究进展等多个维度,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治理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