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运临近,人们总会问:“究竟哪款软件能助我成功购票?”这一问题成为年度热门话题,众多微信群也转变为抢票技巧的交流平台,抢票应用也因此迎来了每年一度的销售高峰。
调查结果显示,不论何种软件,用户最终都需等待系统处理,虽然加速包能提升购票成功率,但并不能确保用户一定能成功购得车票。
乘客在排队购票。陈畅 摄
绕不开的加速包
彦东在北京的一家事业单位供职,每逢春节,购票便成了他的一大烦恼。“我家位于山西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从北京出发,前往的唯一一趟列车行程长达10小时,车票异常抢手。”以往在抢票的高峰期,他总是提前设定好闹钟,同时利用电脑和手机应用程序进行抢票,“然而,票源瞬间一空,自从有了抢票软件,情况才有所改善”。
抢票软件或许并不能让人轻松,其中付费的加速服务便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近些年,这种加速服务已普遍成为出行类应用程序的标配功能,声称只需花费几十元便能够有效提高购票的成功率。
以飞猪APP为参照,抢票速度被划分为几个等级:低速、快速、高速以及光速。在这几个等级中,低速抢票服务是免费的。相对地,快速、高速和光速抢票服务则需分别支付20元、40元和60元费用。此外,这些服务对应的网络通道速度也会相应提升,分别是50兆、200兆和800兆。
软件称购买加速包可将购票成功率提高到95%。
记者在携程APP上尝试预订2020年1月25日从北京开往杭州的高铁票,系统显示普通抢票的成功率仅有40%。若选择购买50元的加速包,则可升级为“光速抢票”,成功率可提高至93%。此外,若勾选“优先出票特权”,即在相同抢票速度的情况下享有优先出票的权益,成功率更是可升至95%。
只要能回家,买加速包可以,但用处究竟有多大?
加速包抢不过手动
程女士在广州工作,她购买了一百多个加速包,但三天过去了,依然未能抢到回家的车票。面对这种情况,她显得十分无奈,感慨道:“成功几率并不等同于实际成功,即便数字再高,也是徒劳无功。”
抢票软件平台的相关说明普遍指出,在购买加速包后,用户将获得更多的节点、算力和网速,这些资源的增加旨在提升抢票的成功率。但购票者往往难以确切知晓系统是否真的提供了这些额外的抢票资源。事实上,有时候使用加速包的效果甚至不如自己亲自操作购票。
在深圳就业的白领李炜立,他选择了购买加速包以及借助朋友的助力,如愿以偿地提升到了“极速抢票”的最高等级。然而,尽管车票已经开售了三天,他依然未能如愿抢到。在12月25日那天,她查阅了自己所预定的车次剩余车票信息,发现显示仍有票可买。然而,当她打开抢票软件进行操作时,却依然显示正在抢票中,并未帮她成功购得车票。最后,李炜立只能亲自操作下单,终于买到了回家的车票。
微博评论截图。
为何抢票软件的效率不如手动购票?据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所副总工兼技术部主任单杏花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系统内设有风险防控机制,一旦检测到有人以极快频率访问服务器,系统便会将其行为判定为异常操作,进而实施拦截或将其引导至速度较慢的服务队列。
也就是说,借助第三方应用程序抢购车票或许会更为耗时,这些抢票工具不过是趁机进行商业运作。
默认勾选,隐蔽收费
南开大学大三学生小张在抢票时“感觉自己被坑了”。
原定车次票源告罄,小张不得已购买了加速服务,然而最终仅购得始发至终点的车票,结果多支付了费用。而且,这段行程并不属于学生证适用范围,因此无法享受学生票优惠,这样一来,总计比原计划多支出了两三百元。
小张表示,临近发车的前两天,他打开购票系统一看,发现原定的线路还有许多余票。但由于起点车站发生了变化,无法进行改签,小张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掉原票,并且他自己得承担这笔退票的手续费。
跨站购买无法使用学生证优惠。受访者供图。
乘客对加速包的又一不满之处在于其隐秘的收费方式,即便是那些票源充足的车次,也难免会涉及加速包的收费。
张奕之在购买从天津至北京的火车票时,即便票源充足,购票软件仍自动勾选了价值10元的“优选服务”,该服务内含10元加速包及优惠券。若在抢票页面直接设定目的地,软件又会自动勾选20元加速包,需手动将加速条调整至“低速”选项,方可取消勾选。
尽管事先有所听闻,但在实际操作付款时并未成功规避,点选了那显眼的快速购票按键,随后才意识到左侧存在一个不起眼的灰色慢速购票按钮,而这才是无需付费的选项。对此,在购票过程中不幸中招的张奕之对于额外支付的费用感到极度不满。
某抢票软件默认勾选“优选服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的执行院长盘和林指出,默认勾选的加速包服务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他本人也曾不慎购买了加速包,对此感到非常气愤,并已对其进行了投诉。同时,他还提到,加速包的使用会造成不公平现象,增加了抢票的成功率,这实际上是将原本无需付费的行为推向了付费的轨道。
“没有余票,抢也没用”
向先生,一位对互联网票务了如指掌的计算机工程师,向记者透露,抢票软件通过机器的高频次查询功能来模仿真实用户的下单行为,从而使得使用该软件的用户能够更迅速地抢到剩余的票务。
发起高频购票请求的机器,给服务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12月23日服务器出现崩溃,很可能就是由于流量过大所致。向先生表示,服务器端正在采取措施封堵这种行为,我个人观察,软件抢票的效果似乎越来越不明显了。
向向先生推荐使用候补购票服务。该服务会依照购票申请的递交顺序,依次向候补用户分配票源。只有在候补用户排队完毕之后,才会有剩余的票可供第三方抢票软件进行抢购。一旦没有票源放出,抢票行为便失去了意义。“因此,今年我并未参与抢票,而是直接选择了候补购票的途径。”
去年流行的抢票软件。
针对用户反映的“第三方平台显示有票,而官网却显示已售完”的情况,业内人士分析,这或许涉及两种情形:一方面,第三方平台可能利用自身掌握的身份信息资源,购得部分车票,并通过退票设备抢票来提供给用户;另一方面,平台目前实际上并无车票,“即所谓的空买空卖,虽然系统提示用户可以下单,但最终无法完成出票,只能进行退款处理。”
工作人员对记者强调,不论是在哪个购票渠道进行操作,都必须完成出票流程。同时,若是在第三方购票平台遇到问题,他们并不承担任何责任。因此,他们建议公众在非必要情况下,尽量避免向第三方平台透露自己的身份证信息,以免个人信息遭到泄露。
向先生向记者透露,过去第三方平台仅凭技术就能实现抢票功能,但随着验证码的升级,必须借助人工干预才能完成验证。此外,由于第三方平台的安全性相对较低,将个人信息透露出去可能会面临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
周兆成,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指出抢票软件所收取的费用究竟算作车票加价还是服务加价,这个问题尚有分歧。截至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对抢票软件行业出台具体的规定,因此,这些软件在法律层面上仍处于模糊地带。
周兆成指出,若抢票软件进行高价售票,则可能触犯行政乃至刑事层面的车票倒卖、非法经营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