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用手机免密支付需谨慎

2025-06-22
来源:万象资讯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3月25日发出消费警示,告诫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务必小心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以防账户权限过度放宽导致资金遭受损失。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广泛运用,“免密支付”这一功能因其操作简便性,显著增强了消费者的购物感受。但与此同时,这种便利性也潜藏着安全风险。多数受访者都指出,要想真正保障“免密支付”的安全,消费者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网络平台和相关部门也需认真承担起责任,共同协作,共同为“免密支付”系上牢固的安全防线。

存在安全隐患

所谓的“免密支付”就是指“无需密码即可完成支付”,这一功能是某些支付平台或应用为了增强支付操作的便捷性而特别设计的。用户一旦开通此功能,在进行交易时,只要单笔金额不超过规定的限额,就可以直接从其账户中扣除相应款项。

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近期他们陆续接到多起消费者反映,称其账户资金因“免密支付”功能被窃取。若此功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风险。例如,一旦用户手机遗失或账号信息泄露,他人若能获取到该账号或设备,便可以借助“免密支付”功能直接进行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而且整个过程无需进行二次身份验证。其次,尽管这些平台设置了单笔免密消费的上限额度,然而在较短时间内,频繁发生的小额盗刷行为依然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此外,不法分子利用“免密支付”手段盗刷的行为隐蔽性很高,消费者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察觉。这类盗刷活动常常借助绑定在支付平台上的虚拟服务(例如游戏充值、应用订阅)来实施,亦或是在用户沉睡的凌晨时分进行,等到消费者发现时,可能已经有多笔扣款发生。

记者在滴滴、美团、淘宝、拼多多、微信、支付宝等众多网络平台上观察到,一项名为“免密支付”的服务功能已经变得相当普遍。记者在多平台体验中发现,不同网络平台对于免密支付额度及开通免密支付的条件设定各有差异。以某购物平台为例,其“免密支付”的单次最高额度为100元,每日免密支付次数的上限为10次;而在某打车应用上,用户在支付500元及以下车费时可以享受免密支付服务,但开通免密支付需要满足微信免密(即开通微信支付并绑定银行卡)、支付宝免密(即支付宝账户已实名认证且芝麻信用分达到350分以上)、一网通银行卡免密(即开通“一网通银行卡支付”功能并绑定银行卡)等条件。

针对“免密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上述网络平台普遍突出了支付的安全性保障。以某打车软件为例,其在免密扣款的安全性上明确指出,会依照订单金额进行扣款操作,并实施了多项安全防护措施。签约时,用户的手机型号会被系统记录下来。一旦发现用车时的设备与签约时的不一致,该订单将不会启用“免密支付”功能,用户需完成一次密码支付,之后才能再次使用该服务。

娄飞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研究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消费者协会不仅告诫消费者要科学运用“免密支付”并保持警觉,而且还向所有涉及的网络平台发出呼吁,要求它们切实保障用户权益,并严格规范该支付功能的运作管理。

切实防范风险

在黑猫投诉平台,记者观察到,到3月26日下午3点为止,已有大约六万条投诉内容与“免密支付”相关。这些问题包括:用户在不知情或未同意的情况下被设置了“免密支付”、无法取消“免密支付”服务、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遭遇乱收费等情况。

王鹏副研究员指出,通过分析投诉所涉问题,我们能够发现“免密支付”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对用户权益的潜在侵害。他建议,用户在使用“免密支付”时应保持警惕,以防账户权限过于宽松导致资金受损;此外,还需在网络安全方面提高警觉,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进行支付,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要如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呢?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尽量避免开启免密支付功能,确认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是否已绑定,并相应地关闭相关权限。其次,要定期审查授权的应用程序,移除那些不常用或不可信的第三方应用所获得的支付权限。再者,增强账户安全措施,关闭不必要的支付权限。最后,培养定期核对账目的习惯,并定期检查订阅服务,取消那些不再需要的自动续费项目。

遭遇盗刷事件后,消费者协会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旦发现账户出现异常交易,应迅速采取行动,立即暂停支付通道,通过银行客户服务、支付宝或微信等平台紧急冻结相关账户,以防止进一步的扣款行为。同时,务必保存相关证据,包括盗刷记录的截图以及交易时间等信息,并向支付平台提出投诉。若遭受较大损失,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在遇到消费纠纷时,可以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寻求维权帮助。

王鹏强调,这些关于“免密支付”的警示信息对网络平台和用户都具有提醒意义,而消除潜在风险则需消费者和各大平台共同努力。具体到网络平台,它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措施:首先,需提高服务质量,利用技术和制度来确保用户账户及资金的安全;其次,应简化“免密支付”的启用与撤销流程,避免设置过多的限制。第三,必须切实执行有关法律条文,向消费者清晰阐明开通免密支付所需满足的条件、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取消操作,同时确保提供显著且易于注意的提示信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