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大战十年后支付宝主动求变布局未来支付技术形态缘由探秘

2025-06-22
来源:万象资讯

移动支付行业已经很久没有激动人心的故事了。

自2010年支付宝引入扫码支付功能,至2015年红包大战确立了支付宝与微信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双寡头地位,移动支付的基本模式已趋于稳定,变化空间有限。尽管支付宝和微信这两大行业巨头不再具备过高的吸引力,但它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销售业绩,用户对扫码支付方式已司空见惯,并无任何不满之声。

尽管支付宝原本能够安享宁静的时光,但在经历了十年的“红包大战”之后,它却毅然决然地寻求变革,甚至不惜投入额外的资源,去探索诸如“碰一下”和“看一下”等前沿的技术形态。

支付宝选择在此时抢抓先机,其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从马云昔日对微信红包发起“珍珠港式偷袭”的评述中窥见一斑。

“看一下”背后,支付宝的决心

在“碰一下”功能推出之后,6月17日,支付宝再次携手智能眼镜品牌,正式推出了全球首发的“看一下”支付功能。

“乐奇,付钱10元”这一指令是在眼镜的拍照功能基础上实现的。当用户佩戴眼镜后,只需说出这句话,眼镜便会启动摄像头对准支付宝的收款码进行扫描。紧接着,用户再次说出“确认支付”,便能够顺利完成支付操作。

观察整个操作流程,“看一下”支付仅需通过语音唤醒即可完成扫码,这相较于手机扫码支付过程中需要解锁手机、打开应用、激活扫码功能等步骤,无疑简化了许多。

在双手不便使用的场合,“看一下”支付模式显现出其独有的优势。此外,对于残障人士等特定群体,这种支付方式还能显著提升支付体验的便捷性。

与“轻触一下”相似,“浏览一瞬”同样彰显了支付宝对于现有扫码支付体验的不满足,以及它致力于简化支付流程的持续努力。即便上一代技术尚未显得陈旧,支付宝也早已着手为未来进行规划,这体现了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深远眼光。

但提早布局,也意味着付出额外的基建成本。

支付宝相关人士强调,未来将深化合作,致力于丰富各类便捷生活服务。比如,驾车者只需简单“瞥一眼”便能在离场时快速完成缴费;通过语音操作,可迅速完成手机充值、水电煤等日常费用支付,以及语音叫车、订餐等支付场景的便捷操作。此外,用户还能随时将购物需求设置为日程提醒。

支付宝“看一下”支付_智能眼镜支付技术_扫描手机二维码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查看”功能仅限于支付宝自家的二维码扫描,对于市面上普遍使用的聚合收款码则还未提供支持。此外,在停车缴费等特定场景中,还需在小程序内完成支付,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技术实现和商家推广的难度。

支付宝首席技术官朱林对观察者网透露,支付功能被视为一项基础建设,它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即一个支付工具若想在各类场合均能派上用场,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

若支付宝真的计划将“查看”功能作为核心产品进行大力推广,那么它必然需要承担相当可观的开支。

实际上,尽管之前的“碰一下”产品在形态上较为简约,推广过程中仍遭遇了成本难题。然而,今年四月,支付宝宣布“碰一下”在短短321天内用户数量突破亿级,蚂蚁集团CEO韩歆毅更是透露,集团将投入百亿资金来壮大“碰一下”生态,这充分体现了集团在推进该产品上的坚定决心。

智能终端的流量入口革命

支付宝在资金投入方面的大手笔,与微信支付这一竞争对手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尽管微信支付在两年前便推出了掌纹支付功能,但其推广步伐却相对缓慢。

那么,支付宝为什么要在此时去大力布局下一代支付方式?

特别是在扫码支付盛行的当下,微信通过红包战成功逆袭,削弱了支付宝的先发之利,被马云形容为“珍珠港式的突袭”。如今支付宝再度抢得先机,是否能够避免重蹈覆辙,再现上一个时代的情形呢?

实际上,不论是轻触“一触即达”还是简单“一瞥”,在生态屏障方面,它们与传统扫码支付方式都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传统的扫码支付模式中,启动应用程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微信凭借其社交属性和简洁的产品界面,成为了一个更为出色的“全能型APP”,因而成为了众多用户在启动应用程序环节的首选之选。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支付宝遭遇“突袭”的结局似乎在所难免。

“碰一下”与“看一下”这两者的关键转变,主要体现在省去了启动应用程序的流程,从而直接跳过了微信最为显著的优势所在。

硬件设施已成为新一代支付技术的关键防线。“一触即付”或是“刷掌”支付,竞争焦点已转向商家收款设备的广泛普及程度。

“此情形亦然。”在支付宝的“查看”功能里,该公司与设备制造商建立了近似“独占”的伙伴关系,使得眼镜能够自动启动支付宝的支付流程,用户既不能也无法自行挑选其他支付方式。

扫描手机二维码支付_支付宝“看一下”支付_智能眼镜支付技术

副总裁蔡国祥向观察者网作出说明,这一举措旨在最大限度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对于用户而言,眼镜与特定的支付应用程序直接关联,省去了选择环节,从而实现了产品形态的最大便捷性。

蔡国祥进一步强调,当前市场上“查看”功能的支付方式仅限于支付宝,即便将来出现更多选项,人们依旧倾向于选择体验最优质的那家,而非将选择权放手给消费者。

若智能眼镜制造商普遍采纳相似的策略,那么对于支付服务提供商而言,情形将转变为掌握硬件资源即掌控全局,流量入口的运作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那么支付宝与硬件厂商绑定的先发优势,就会显得更加重要。

朱林指出,支付宝对智能终端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其布局工作早已展开,自2015年开始便着手适配智能手表。

智能眼镜被视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智能硬件设备。根据IDC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的市场销量有望攀升至1451.8万台,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42.5%。具体来看,音频和音频拍摄功能的智能眼镜预计将有882.8万台的销售量,同比增长高达225.6%;而AR/VR相关设备的出货量预计为569.0万台,但相比去年同期,出现了23.9%的下降趋势。

蔡国祥预测,本年度的销量有望突破25万台,这一数字将占据国内该类眼镜市场的一半份额;而他的下一目标是,明年实现100万台的出货量。

观察者网得知,除此之外,支付宝还正与其他智能眼镜生产企业携手共同推动“看一下”支付功能的研发与推广。

若支付宝能通过与硬件制造商的携手合作,在智能眼镜支付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其带来的益处将不仅限于支付功能本身。

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盛行时期,支付宝与微信均尝试通过开发小程序的方式,将更多的日常生活消费场景整合其中,然而,要将用户吸引至这一生态系统,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智能眼镜或许能带来创新的解决途径。朱林强调,依托智能眼镜的“一瞥即付”功能,其与场景的融合性极高,且有望带来极致的无障碍交互感受。因此,支付不仅可能成为某个场景的终结,还可能开启新产品的诞生。

换言之,依托智能眼镜所具备的显著便捷交互特性,支付宝有望将自己塑造为更优质的“超级入口”,从而避免重蹈被社交类产品出其不意攻击的覆辙。

蔡国祥透露,除了“看一下”这一合作方式之外,他们与支付宝还在商讨其他合作模式,比如将AI大模型的能力融入万物识别等领域。据他所说,双方在下半年可能还会推出更多产品升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