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系统开发不易,入门者如何在诸多技术术语中找方向?

2025-06-24
来源:万象资讯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借鉴了博客作者“鹿呦呦”的著作以及“即时消息技术剖析与实战”在线课程的相关内容,对此亦表示衷心的感谢。

1、系列文章引言

IM系统表面上看起来操作简便(没错,许多企业主认为开发一个类似QQ和微信的产品只需花费几万元...),但实际上它是由众多技术融合而成,涵盖了网络编程、移动开发、后端开发、高并发处理、高可用性、高安全性等多个技术领域。而且,由于不同平台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要构建一个典型的IM产品技术体系并非易事。

对于初涉IM开发的学人而言,要在繁杂的IM技术术语与理念中探寻学习路径和所需资料,实乃一大挑战。若不幸遭遇了不适宜初学者的深奥文章,很可能会从入门阶段直接转为放弃——被无情地吓退,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遗憾。

本系列文章力求从理论层面出发,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对即时通讯(IM)领域的核心技术及热点问题进行阐述,旨在帮助你理顺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IM知识脉络,为你指明一条明确的技术学习路径。未来,或许你能够实现薪资翻倍,甚至有可能迎娶理想的伴侣,这一切都并非遥不可及!

友情提醒: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篇幅相对较短,仅作简要介绍。若想全面、深入、细致地掌握即时通讯技术,建议从这篇《新手入门一篇就够:从零开始打造移动端IM》(一部史诗级著作,适合初学者至放弃者)开始学习。

2、系列文章目录

《IM开发快速入门(一):什么是IM系统?》(* 本文)

《IM开发快速入门第二部分:探讨IM系统的实时性特点(敬请期待发布)》

《IM开发入门指南系列(第三部分):探讨IM系统稳定性的内涵(敬请期待发布)》

《IM开发入门系列第四篇:探讨IM系统的一致性(敬请期待发布)》

《IM开发入门系列之五:探讨IM系统安全性的重要议题(敬请期待后续发布)》

《IM开发入门指南系列之六:揭秘IM系统中的关键心跳机制,敬请期待后续发布》

《IM开发入门指南系列之七:深入解析与构建即时通讯系统中的未读消息计数功能(敬请期待发布)》

《IM开发入门指南(第八部分):深入解析与实施跨平台即时通讯系统的消息同步功能,敬请期待后续发布》

3、本文内容概述

本文旨在迅速向您展示主流即时通讯系统的应用领域、典型结构、技术亮点以及功能模块,助您迅速形成对该类系统的初步认识。

若您对IM原理的技术层面不感兴趣,不妨阅读以下文章:《深入浅出:IM即时通讯软件如何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非技术视角)》。

本篇文章已被纳入即时通讯领域的基础教程《新手入门一篇即足:移动端即时通讯从零开始》。

本文已同步发布于“即时通讯技术圈”公众号。

4、IM的应用场景

即时通讯(IM)并非仅限于聊天、社交等所谓的“传统”应用范畴,实际上,它已被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式各样软件之中。

各类场景如对话交流、视频直播、网络客服以及物联网等,均需借助即时通讯技术来实现高效的实时互动。

下面这些场景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都用到了IM技术:

微信、QQ、钉钉等作为主流的即时通讯工具:它们是即时通讯技术应用的典范场景。

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通过即时通讯技术,为用户提供了私信功能,实现了点对点的私密交流。

抖音、快手等直播及短视频平台,通过即时通讯技术,实现了与主播之间的即时交流。

米家等智能家居物联网应用,通过即时通讯技术,实现了对设备的实时操控以及远程的监控功能。

滴滴、Uber等共享出行服务应用:通过即时通讯技术,实现用户间的位置信息共享。

6)在线教育类应用:利用IM技术实现在线白板。

5、IM的典型架构

一个典型的IM架构类似于下图这样:

本图摘自《即时消息技术剖析与实战》学习笔记的第一部分——关于即时通讯系统架构的探讨。

如上图所示,IM架构中的各分层职责如下:

1)客户端:作为与服务端进行消息收发通信的终端;

2)接入层:也叫网关层,为客户端收发消息提供入口;

3)逻辑层:负责IM系统各功能的核心逻辑实现;

IM系统架构设计入门_即时通讯系统技术栈_小程序开发im

存储层承担着IM系统相关数据的长期保存任务,这涵盖了消息的具体内容、用户的账户资料以及社交网络中的关联链条等。

第三方服务确保即便APP处于未开启或后台运行状态,用户依然能够接收到消息提醒(这主要得益于第三方消息推送服务)。

尤其对于“接入层”,它的职责最为关键,具体是:

1)保持海量用户连接;

2)解析协议,对传输内容进行编解码;

3)维护客户端的连接(也叫“”);

4)推送消息。

以下文章适合IM架构设计入门,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浅谈IM系统的架构设计》

《简述移动端IM开发的那些坑:架构设计、通信协议和客户端》

《探讨马蜂窝旅游网如何从游击队模式过渡至正规军阶段:一窥其IM系统架构的发展历程》

6、IM技术的特点

M技术的特点主要就是以下4点:

1)实时性:

IM系统之核心在于“实时”二字,这正是其技术价值所在的关键。这一特性确保了信息的即时传递。

举例来说,若是在微信或QQ上与朋友交流,若我发送的信息对方无法立刻获取,亦或对方的信息你无法预知何时能接收到,那么这样的对话基本上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为何不直接拨个电话呢?)。

2)可靠性:

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与唯一性,成为即时通讯系统的一项核心技术优势。设想一下,当你通过QQ或微信与心爱的人交谈,鼓足勇气向对方表达心意,若是信息出现丢失,恐怕你会选择卸载应用,甚至可能情绪激动到损坏手机。当然,好言无需多提,信息的重复发送同样令人感到不悦。

本篇文章对信息传递中避免遗漏与重复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若对此感兴趣,不妨仔细阅读。

《探讨即时通讯消息确保投递的有效策略(上篇):确保网络中实时信息的稳定传递》

《IM消息送达保证机制实现(二):保证离线消息的可靠投递》

《IM群聊消息如此复杂,如何保证不丢不重?》

3)一致性:

在处理单聊信息时,确保同一设备上的时间顺序准确无误,以及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漫游数据同步,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

在IM系统中,消息的交流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若出现前言不接后语或胡言乱语的状况,那么要么是参与者失去了理智,要么是程序出现了故障。总之,这种情况已经使得对话无法继续进行。

以下文章对消息时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兴趣可以详读:

《如何保证IM实时消息的“时序性”与“一致性”?》

《一个低成本确保IM消息时序的方法探讨》

4)安全性:

确保数据传输、存储及消息内容的安全性,对于即时通讯系统而言,乃是其不可或缺的功能。特别是在私密对话的场合,若无法实现安全防护,那么交流的体验将如同暴露在他人监视之下。

以下文章对IM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兴趣可以详读:

《即时通讯安全篇(二):探讨组合加密算法在IM中的应用》

《第七篇:即时通讯安全探讨——JWT技术在处理IM系统长时间连接身份验证难题中的应用》

《通俗易懂:一篇掌握即时通讯的消息传输安全原理》

7、IM的功能组成

浅显的角度讲,一个典型的IM功能组成,无非就是以下5样:

1)联系人列表;

2)聊天界面;

3)消息发送通道;

4)消息接收通道;

5)消息存储;

6)消息未读数。

即时通讯系统技术栈_小程序开发im_IM系统架构设计入门

我们一样一样来说说各自的用途。

1)联系人列表:

这道理并不难懂,在使用IM系统时,首要任务便是确定“与何人交流”这一环节。从表面功能来看,联系人清单实质上反映了社交网络结构,它不过是一个展示信息的界面,那么,这其中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联系人名单表面上看颇为朴素,然而实质上,它却是对一系列即时通讯平台中社交联系建立行为的真实反映。

要想建立联系人列表,你可能需要实现以下逻辑:

如何寻找到心仪的交谈对象?(是采用随机匹配的方式,还是追求精确的搜索结果?)

如何判断是否与该人士展开对话?(需实现对其个人资料的查阅功能)

3)开始发出好友请求;

被请求的当事人有权自主选择接受或拒绝,至于接受后的具体操作以及拒绝后的应对措施,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决定。

总的来说,构建联系人名单,这一行为是即时通讯系统内建立聊天互动的显著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聊天界面:

聊天窗口表面看似普通,实则它是即时通讯系统客户端的核心所在,所有关键的IM功能均由此呈现。

它应该具备的能力有:

多样化的交流工具:包括语音留言、图片分享、文字输入、表情符号、文件传输、实时通话以及实时视频等多种功能。

各类聊天内容表明,不同信息类型均具备独特的用户界面展示方式和处理规则。

3)流畅的使用体验:大量不同类型的消息显示时,不能卡顿;

即时呈现对话内容:一旦网络线程接收到信息,应立即在用户界面中呈现;

5)历史消息的加载:上次聊过的内容也得显示出来吧。

这仅仅是基础性的列举,然而看似简单的对话界面,若要妥善完成上述清单中的任务,所需要投入的劳动量其实颇为可观。

3)消息发送通道:

下图是一个典型的IM消息收发通道示意:

如上图所示,对于消息发送通道这一概念,理解起来相当直观。最直观的解释便是采用TCP或UDP协议,搭建起一个持久的连接,当需要发送信息时,只需轻松一传,操作极为简便!

但,事情往往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

1)如何保证这条长连接时一直处于可用的状态?

2)当长连接不可用时,用户此时发送的消息该怎么处理?

3)怎么保证发送的消息不丢?

4)怎么保证发送的消息不复重?

5)怎么保证发送的消息乱序?

6)当对方不在线时,发送的消息去哪了?

7)发送的消息,能保证实时送到?

这么一说,事情还挺多(那不废话吗。。。)。

4)消息接收通道:

正如前文所展示的消息传递路径图解,我们可以轻松理解消息接收的过程,即对方通过消息发送路径发送的信息,我需要接收并展示出来。

要实现一个可靠的消息接收通道,也并非易事:

如何确保长连接始终维持在良好的连接状态,以便能够随时接收对方的信息。

2)当长连接断开时,对方发送消息该怎么实现?

即时通讯系统技术栈_小程序开发im_IM系统架构设计入门

3)当恢复连接时,怎么恢复之前的聊天现场?

4)当我收到对方的消息时,对方怎么知道我已经收到了?

5)当重复收到对方的消息时,该怎么处理?

6)当收到的消息时序有错乱,该怎么处理?

5)消息存储:

消息存储这一功能易于理解,若聊天记录得以保存,那么在下次对话时便无法追溯之前的交流内容;若无法实现这一功能,那么该即时通讯软件的聊天体验将大打折扣。

那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消息存储呢:

1)对方不在线时:聊天消息应该存储(这叫离线消息存储);

2)对方在线时:聊天消息也要存到本地存储(这叫消息缓存);

无论对方是否处于在线状态,发送的聊天信息均需保存在服务器上,以确保消息能够在多台设备间实现漫游与同步。

具体要存储的内容和时机也就上面这几样。

但技术落到实处,要做的事情同样少不了:

1)离线消息该怎么多久?

这类离线信息,如图片、短视频以及大文件,我们应如何妥善保存?尤其是当这些文件容量可能相当可观时。

3)当本地的消息积累太多时,怎么能保证本地存储的性能?

在应用进行更新、升级或者出现异常情况时,我们如何确保本地存储数据保持完整,防止其遭到破坏呢?

5)怎么能保证多设备消息能不丢、不重、不乱?

这么多需要考虑的内容,也挺让人抓狂。

下图是一个IM系统的典型存储架构设计,了解一下:

本图内容摘自《现代即时通讯系统中关于聊天信息的同步与保存策略的研究》一文。

存储是IM系统的基石,以下文章可以深入阅读:

《微信后台基于时间序的海量数据冷热分级架构设计实践》

《现代IM系统中聊天消息的同步和存储方案探讨》

《揭秘社交软件红包技术(第六篇):探讨微信红包系统在存储层架构方面的演变与实际操作》

6)消息未读数:

这未读消息的提示,不外乎是各类即时通讯软件中普遍存在的那个小红点标志。直观上,它似乎非常简单!

然而,消息未读数功能的实现也一样不简单:

1)未读数是客户端实现还是服务端实现?

2)会话未读和总未读怎么保持一致?

在多设备环境下,如何确保未读信息的同步性(例如,我在这台设备上是否已阅读,其他设备又是如何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确实,这看似仅仅是三个简单的步骤,然而一旦深入探究,却发现其实并不那么容易。

8、本文小结

IM系统的应用领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即时通讯聊天工具,它已经深入到互联网应用的各个角落。毕竟,每个开发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拥有“实时互动”这一强大功能,因为这样的体验实在太过出色。

IM系统的典型结构主要包括网络接入部分、业务处理核心以及数据存储区域,除去网络接入部分,其余层次与一般的应用系统在外观上并没有显著的不同。

就IM系统的技术特性而言,主要包括实时性、可靠性、一致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其中,实时性虽然对于多数应用并非关键考量,但其他几个指标则相对容易理解。

在IM系统的功能模块中,联系人列表承担着构建数据模型的角色,聊天界面则负责呈现系统的终端界面,消息的收发通道确保了“实时性”的实现,而存储与未读数的功能虽然看似非必需,但在用户体验方面却至关重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