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的电子钱包,神秘莫测,在马明哲亲自出马进行宣传后,极大地激发了支付市场的兴趣,同时也极大地吸引了那些正在深思熟虑互联网金融战略的企业。
网络资料显示,平安电子钱包系专为移动设备设计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工具,官方名称为“壹钱包”,其正式上线时间为1月16日,目前正处在平安公司员工内部的试用与测试阶段。此外,平安电子钱包的移动安卓版本已于12月3日起启动试运行,该版本包含友钱APP、临用钱APP等多个名称。
该产品由中国平安集团下属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平安付研发并正式推出,同时,其互联网支付网站也秘密地进入了试运行阶段。该平台的目标远大,旨在将平安电子钱包打造成为客户心目中不可或缺的唯一电子支付工具。
从现有的零散资料中,我们能否对其功能与效用进行一番推测呢?底气从何而来?不妨基于现有信息进行一番推想。
基本面
在功能层面,平安对电子钱包的定位并非仅仅是作为一款移动支付工具,它实际上是一个集成了平安集团各项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大平台,几乎可以视作平安集团的“金融之窗”。需重视其功能里的社交属性,还有涉及健康管理的各类生活服务软件,显而易见,这些功能对平安的重要性堪比微信对腾讯的重要性。这一点尤为值得重视,并且它也区别于市场上此前推出的所有第三方支付工具。
该平台以支付功能为核心,集成了理财、健康管理等多种功能模块,并与保险、陆金所、投资、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的平安金融服务紧密相连。
平安公司对第三方支付领域进行了精心布局,并且为这一战略部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同时进行了资源的整合与融合。
2012年9月,平安全资控股的平安金融科技对深圳明华智能实施了控股,随后将该公司名称变更为“平安付”。在此之前,明华智能100%控股了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壹卡会。壹卡会不仅掌握了互联网支付牌照,还具备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的资质。
2013年4月,平安付完成了对上海捷银的收购。上海捷银所持有的支付牌照内容丰富,涵盖了预付卡的发行与接受、互联网支付服务、移动支付以及银行卡的收单业务等多个领域。
尽管新近完成了对壹卡会和捷银的并购,但新组建的“平安付”并未将这两家公司合并为一个单一实体,反倒是各自保留了原有的独立运营状态。
2013年6月,明华智能更名为“平安付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平安付。随后,公司历经三次增资,注册资本额已由收购前的2.77亿元增长至7.62亿元。
平安付公司长期专注于产品的管理和研发工作,计划在2014年1月正式发布“壹钱包”产品。至此,平安公司已基本完成了支付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战略目标。
由此推测,电子钱包在平安战略中目的和作用
以电子钱包为核心构建的支付平台,旨在支撑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战略布局,并与先前布局的互联网金融项目相连接,标志着综合金融系统工程的又一重要进展。该平台的目标在于将一账通、万里通、陆金所、平安银行、壹卡会等既有渠道和功能实现互联互通与整合,打通现有产品,构建一个以支付为切入点的综合金融服务闭环,进而打造一个高度集成的平台,并拓展健康等非金融业务领域。
在平安的战略布局中,它占据着关键的地位,既是重要的接入点,也是数据生成的关键工具。它依托用户频繁使用的支付环节——尤其是第三方支付与客户间的紧密互动,覆盖了客户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吸引用户持续使用平台,进而生成丰富的数据信息,并使自身成为其他服务的潜在消费群体。同时,借助该平台所提供的健康管理、理财管理以及生活服务等多样化功能,为集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运营搜集所需各项数据。
马明哲对集团内部大平台的职能界定清晰:平安付作为集团支付牌照的子公司,致力于争夺支付市场的份额,通过一个账户(如财富E或一账通)实现后台支付的一体化;平安银行则扮演着登记和客户资产托管的平台角色;陆金所则是集中进行交易的交易平台;至于产品平台,则由集团旗下的各子公司分别打造。客户可以通过财富E账户在金融超市中选购各类基金、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等(信息来源于网络报道)。陆金所、平安银行及平安付三者间的流程化运作,始终是平安集团着力改革的核心任务;电子钱包,将成为连接这三者、其他金融服务与用户之间的纽带。
可能的市场前景和趋势分析
1.竞争激烈
市场上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已超百家,四批获监管批准的机构接近两百,竞争态势相当激烈。观察这些持牌企业,我们发现其中既有原本业务与支付紧密相连的支付宝、银联以及预付卡业务公司,也有众多专注于第三方支付的公司。这些支付机构中,既有由互联网企业拓展的支付业务,也有金融企业控股的支付公司,还有完全独立于这两类企业的支付公司。这些企业各有优势,各自利用自身的特点在这一领域立足。
支付与金融服务的融合构成了支付的核心价值,而阿里巴巴的运营模式正是以此为基石。面对市场竞争,平安将凭借其拥有的全面金融许可和强大的实体金融服务能力,以及品牌和客户规模上的优势,在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
2.支付平台竞争的是规模
第三方支付平台同样具备平台特性。这表明,规模越大,平台的运营效率也就越高,同时也更易于吸引众多用户。因此,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如何迅速扩大规模,成为了能否在市场中立足的关键所在。观察可知,那些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大多原本的业务就与支付紧密相关,随后通过自有业务迅速引导用户使用自己的支付工具。
平安同样享有这一优势,其旗下平安银行拥有1800万用户,特别是信用卡用户,他们本身就拥有支付相关业务和职能;此外,散布于各个业务线上的个人理财用户数量同样可观,他们对电子钱包功能的需求也相当明显;再加上数十万陆金所用户和60万第三方存管用户,这些用户在平安的业务中,都与电子钱包的功能紧密相连。原先壹卡与捷银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户同样能够使用电子钱包服务。这样一来,平安的电子钱包用户数量将迅速扩大,初步估算至少有3000万客户能够被引导转换为电子钱包用户。(数据来源于网络资讯)
3.支付对传统金融企业的入口价值
支付功能被广泛认为是对金融客户服务的终极环节。在金融服务领域,支付业务的使用频率位居首位,并且与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的数据进行紧密关联。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理念中,支付业务非常适合作为传统金融企业全面业务的切入点。借鉴支付宝的运营模式,旨在筹集资金并推出类似余额宝的理财产品,引导客户及资金流向理财及其他综合金融服务,并借助平台收集用户生活数据。因此,在平安的战略布局中,这一支付平台将成为其互联网金融的关键通道之一;与之并列的另一个关键通道是“万里通”;它们与“天下通”、一号医网药网等众多平台共同构成了平安多元化的入口体系。
据此推断,电子钱包的问世,将使平安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布局更加完善,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闭环,进而推动平安旗下各项业务实现预期中的增长与进步。
4.移动支付的趋势看好
2014年,众多专家纷纷预测这一年将是移动金融的盛年,而移动支付作为其核心环节,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央行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额已接近3万亿。再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结果,2013年使用移动支付功能的设备用户中,高端机用户占比高达54.8%,中端机用户占比为42.0%,低端机用户占比为39.1%。这一数据充分展现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广阔发展潜力。
腾讯推出了微信支付服务,而马云旗下的支付宝钱包则对马化腾的微信支付发起了正面挑战。2013年7月,李彦宏的百付宝也成功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正式踏入移动支付市场,并在同年10月底推出了其首款理财产品。与此同时,各家银行也纷纷跟进,或采取实际行动,或暗中策划。它们的目标是争夺与客户接触的最后一公里,以实现互联网金融的闭环,这一目标预计将成为2014年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大焦点。平安移动支付的加入,无疑将使得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并将这一竞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